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王的名字

(2015-09-05 19:07:18)
标签:

语文异见

杂谈

老王的名字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  宋桂奇 

《语文学习》20159

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已半年多了,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知道。

师:宋——

生:(异口同声)桂——奇!

师:这说明同学们还是很在意老师的。谢谢!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吗?

生:是因为老王没有名字。

生:是课文里没出现他的名字。

师:文中为什么不出现老王的名字?是杨绛先生不知道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同学们不妨再读课文,然后互相探讨。

生:我认为是作者不知道老王的名字。如果她知道,肯定会写出来。

生:我有一个补充。课文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名字是“默存”,页下注解说,是“作者丈夫钱钟书的字”。我们都知道,称“字”是对人表示礼貌和尊敬。对她的丈夫尚且如此,如果作者知道老王的名字,好像没理由不写出来。

生:我看未必。称“老王”不是显得更亲近吗?我们背地里不也经常称老师为“老唐”“老宋”?

生:问题是,作者称“老王”有没有亲近的意味?课文中,有两次提到和老王“同院的老李”,这“老王”“老李”在情感上有什么差别?再说了,这和背地里称老师也没有可比性:一个是生活中的口语,一个是散文中的书面语。如果我们写一篇赞美宋老师的文章,就算通篇“老宋”,肯定也会提一下宋老师的名字;否则,谁知道这“老宋”就是宋老师呢?

师:既然你们拿我说事,我也说说我的看法。我倾向于杨绛先生不知道老王的名字。这便又引发一个新问题:杨绛先生和老王不仅交往多年,而且互相关心,她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生:这很正常啊!我读初中时,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就和几个同学拼了三年车,每天都是一位姓谢的师傅接送。我们都叫他“谢叔叔”,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生:我也觉得正常。我们乘出租车,最多也就会问一下“师傅贵姓”,大人们请民工帮忙干活,大概也不会去问对方的名字。和老王交往,杨绛的身份就是一个乘客、一个雇主,如果老王不主动自报家门的话,她当然可以不知道。

师:两位所说虽有道理,可是就文中事实来看,杨绛和老王的关系,显然不是一般乘客和车主抑或雇主和雇工的关系所能比拟的。同学们不妨梳理一下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

生:有三“送”:一是送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却相等;二是送钱钟书去医院,不愿要钱;三是去世的前一天还送去当时非常贵重的香油和鸡蛋。

师:从三“送”尤其是最后一“送”中,我们当不难看出,老王是把杨绛视为亲人的!对一位把自己当亲人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知道他的名字?

生:应该是应该,但这毕竟是后来的事。再说了,杨绛怎么会想到老王把自己当作亲人?

生: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老王是打心眼里把杨绛当作亲人,可杨绛却一直把他看作一个熟人——这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时她非常“害怕”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因为老王只是一个熟人,所以杨绛就认为没必要知道他的名字。这是不是也符合人之常情?

师:有道理。但老王去世后,尤其是在写纪念文章前,作者为什么不打听一下老王的名字呢?

生:课文最后一句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文章已是距离老王去世好几年了。几年过去,说不定早已物是人非,到哪里去寻找老王的熟人呢?就算能找到几个熟人,比如“胡同口蹬三轮的”或者“同院的老李”,他们也未必知道老王的名字。理由很简单:在老王的熟人中,对他最好的应该就是作者了,所以老王才把她当作亲人;可连作者都一直不在意他的名字,其他人还会在意吗?

生:我突然想到了《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居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这和“有个哥哥死了”等等比较起来,无疑是更大的“不幸”!

生:我觉得老王的“不幸”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他把杨绛当亲人,可杨绛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老王的这个“不幸”,显然是导致杨绛“愧怍”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几位说的很好!关于杨先生的“愧怍”,我们下节课再花些时间进行讨论。剩下的几分钟再留给老王的名字:我们虽没资格给老王起名字,但心中可以有一个;同学们不妨结合课文及自己的思考,在送给老王一个名字的同时,写一则《名老王说》——解说一下你如此命名的原因,如何?

 

附一:拙文原稿

 

老王的名字

 

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已半年多了,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知道。

师:宋——

生:(异口同声)桂——奇!

师:这说明同学们还是很在意老师的。谢谢!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吗?

生:是因为老王没有名字。

生:老王怎么会没有名字?是课文里没出现他的名字。

师:文中为什么不出现老王的名字?是杨绛先生不知道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同学们不妨再读课文,然后互相探讨。

师:有答案了吗?哪位说说!

生:我认为是作者不知道老王的名字。如果她知道,肯定会写出来;因为,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显姓扬名”的传统。精通传统文化的作者,本来对老王就含有“愧怍”之情,如果写出他的名字,让他扬名后世,光宗耀祖,既遵循了传统,又减轻了愧怍,何乐而不为?

生:我有一个补充。课文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名字是“默存”,页下注解说,是“作者丈夫钱钟书的字”。我们都知道,称“字”是对人表示礼貌和尊敬;对她的丈夫尚且如此,如果作者知道老王的名字,好像没理由不写出来。

生:我看未必。称“老王”不是显得更亲近吗?我们背地里不也经常称老师为“老唐”“老宋”?

生:问题是,作者称“老王”有没有亲近的意味?课文中,有两次提到和老王“同院的老李”,这“老王”“老李”在情感上有什么差别?再说了,这和背地里称老师也没有可比性:一个是生活中的口语,一个是散文中的书面语。如果我们写一篇赞美宋老师的文章,就算通篇“老宋”,肯定也会提一下宋老师的名字;否则,谁知道这“老宋”就是宋老师呢?

师:既然你们拿我说事,我也说说我的看法:我倾向于杨绛先生不知道老王的名字。这便又引发一个新问题:杨绛先生和老王不仅交往多年,而且互相关心,她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生:这很正常啊!我读初中时,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就和几个同学拼了三年车,每天都是一位姓谢的师傅接送。我们都叫他“谢叔叔”,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生:我也觉得正常。我们乘出租车,最多也就会问一下“师傅贵姓?”,大人们请民工帮忙干活,大概也不会去问对方的名字。和老王交往,杨绛的身份就是一个乘客、一个雇主,如果老王不主动自报家门的话,她当然可以不知道。

师:两位所说虽有道理,但似乎有“答非所问”的嫌疑。就文中事实来看,杨绛和老王的关系,显然不是一般乘客和车主抑或雇主和雇工的关系所能比拟的。同学们不妨梳理一下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

生:有三:一是送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却相等;二是送钱钟书去医院,不愿要钱;三是去世的前一天还送去当时非常贵重的香油和鸡蛋。

师:从三尤其是最后一中,我们当不难看出,老王是把杨绛视为亲人的!对一位把自己当亲人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知道他的名字?

生:应该是应该,但这毕竟是后来的事。再说了,杨绛怎么会想到老王把自己当作亲人?

生: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老王是打心眼里把杨绛当作亲人,可杨绛却一直把他看作一个熟人——这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时她非常“害怕”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因为老王只是一个熟人,所以杨绛就认为没必要知道他的名字。这是不是也符合人之常情?

师:有道理。但老王去世后,尤其是在写纪念文章前,作者为什么不打听一下老王的名字呢?

生:课文最后一句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文章已是距离老王去世好几年了。几年过去,说不定早已物是人非,到哪里去寻找老王的熟人呢?就算能找到几个熟人,比如“胡同口蹬三轮的”或者“同院的老李”,他们也未必知道老王的名字。理由很简单:在老王的熟人中,对他最好的应该就是作者了,所以老王才把她当作亲人;可连作者都一直不在意他的名字,其他人还会在意吗?

生:我突然想到了《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居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这和“有个哥哥死了”等等比较起来,无疑是更大的“不幸”!

生:我觉得老王的“不幸”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他把杨绛当亲人,可杨绛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以至于想让他“显姓扬名”也不能!老王的这个“不幸”,显然是导致杨绛“愧怍”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几位说的很好!关于杨先生的“愧怍”,我们下节课再花些时间进行讨论。剩下的几分钟再留给老王的名字:我们虽没资格给老王起名字,但心中可以有一个;同学们不妨结合课文及自己的思考,在送给老王一个名字的同时,写一则《名老王说》——解说一下你如此命名的原因,如何?

 

附二:肖培东老师点评

 

愧怍,为我们寻觅的归途

肖培东

“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杨绛藏匿在漫絮寸灰中的“愧怍”,聚焦了太多的解读目光。教学《老王》,绕不开的是老王的形象,绕不开的是作者的“愧怍”。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进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的。”本期镜头,都能从不被人注意的几个语言细节入手,体现出了较强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教学借鉴。

插图,看似普通,实则为文本内容的另一种表达。它为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制作,是教材中一项重要的助读内容,是很重要却又很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从插图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积极思索。蔡鸿菲老师就是以课文中有关老王形象的插图为教学的切入点,利用插图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异同,很巧妙地对文章及作者的情感进行了深度教学。在文本和插图之间来回行走,巧妙地从散文所写的“人事”,渐进散文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这符合散文教学从“人事”到“情感”的路径,把对作者的情感体验落实在文本中,落实在语言上。更为精彩的是,教师在最后让学生选择最符合作者情感与文本的词语,来重构教材中的插图。这既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也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既读懂了课文,也读出了自己,较好地实现了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之间的深度对话。

标点很小,内蕴丰富。叶圣陶先生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吕叔湘也认为:“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高明的作家,甚至在标点中也能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细读文本,这标点却最易忽略。杨绛先生在写老王之孤时用了这样一个句子: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一句看似平和冲淡,却至苦至悲。陈治勇老师以句中逗号为浆,通过深情的诵读去拨动学生的情弦,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变化,在“有个哥哥”和“有两个侄儿”后适当停顿,情感的跌宕起伏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我们能否再添加一个逗号,让情感更多一重?”这一创造性的设计,更是搅动了学生的情感波涛,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隐秘之境,同时作者平淡干净朴实的语言风格也渐渐沉淀在学生的心底。小小逗号,竟能有如此内涵!

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和个性。解读“不幸”与“幸运”,深挖“愧怍”之根源,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解读热闹教学难,我们总是急于奔赴理性的路途去探寻“愧怍”的意义,更多的是做些空洞的讨论轻浮的说教。北师大张锐教授说:“阅读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文本,就好像一座岛屿,有水面之上部分、水面之下部分,还有河床部分。”《老王》,语言冲淡却字字含情,朴素平和却别致耐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将课文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力争“只落一子,满盘皆活”。宋桂奇老师以“老王的名字”为研读文本的支点,随意的聊天却别有教学心思,几次追问更是精彩。学生披文入情,由浅入深,因“老王”而读出老王的不幸,读出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很真实地接近了杨绛内心的“愧怍”,可谓巧妙。最后,宋老师还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思考,为老王命名,写一则《名老王说》,这看似写作训练,其实却是指向阅读,让学生在写作中再度经历情感的深度体验。可以说,一个名字架起了走向文本走向作者情感的桥梁。“钱”,是《老王》一文中串联本文、刻画人物的重要道具,也是串起文本教学一个妙点。钱是一次比一次少了,而老王的形象却一次比一次高大了。“钱”映照出老王的高贵品质和人性光辉,也让作者的“愧怍”,有了坚实的物质落点。王科威老师找到了这个大多数教师容易忽略的点,引领学生以“钱”解《老王》,让课堂教学有了生发点,文本探讨有了着力点,情感共鸣有了落脚地,这个串联、起承,轻盈又不失深厚。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到“老李”竟然也值得如此挖掘。于保东老师的镜头,我读到的不仅是感动,更有愧怍。现在想来,这个极易被忽略的“老李”,其实蕴有着极高的教学价值。因为老李的存在,让作者有了比照的对象,自己的“愧怍”之情也因此变得愈加强烈。于老师带领学生细读“我”与老李的对话片断,结合文本语境,设身处地,切己体察,在对话关系中,比较“我”和老王之间的关系,以及老王和老李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切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有助于带动文本的阅读,从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碧波深处有珍奇,散文往往意蕴内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让他们深入语言的腹地去探究文本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可是,很多教学的契机,总是失之于我们的阅读疏忽和教学粗糙。在微却足道的“老李”(还有前面例举的插图、标点、名字和道具)前,我觉得,我们应该愧怍。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先生留在《我们仨》里的这轻轻一笔,给我颇多感慨。一辈子都在寻觅归途的人,对家自然是无比敬畏的,甚至是愧怍的。纷繁杂乱的语文教学天地中,我们也该是寻家的人,我们不能迷失语文教学的本真路径。上述镜头,在具体操作上及和课文的整体教学衔接上还有待完善,可是它却如此强烈地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灵动和丰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要找到我们的心。愧怍,是让我们沉浸到文本的语言深处,找到语文的家,语文的归途。

                    ——《语文学习》201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哪儿乖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