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庸人尚羞之”注释商榷

(2015-04-30 08:38:18)
标签:

语文异见

杂谈

“且庸人尚羞之”注释商榷

宋桂奇

《语文报高中教师版》201531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廉颇“宣恶言”后,蔺相如便“不肯与会”,出门时“望见廉颇”就“引车避匿”;对此,其舍人多有不解,于是劝谏道:“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此中“且庸人尚羞之”一语,人教社旧版高六册注为:“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且,连词,即使,表假设兼让步。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羞之,‘以之为羞’的意思。”(200510月版102页)新版必修4则改作:“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且,连词,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00910月版59页)

笔者揣测,新版之所以对旧注予以修改,当是编者先生注意到了“就是平庸的人……”一语中存在如下二病:一是成份残缺。《现代汉语词典》释“就是”为:“表示假设的让步,下半句常用‘也’呼应。”(第5734页)“就是……”句中,显然缺了一个“也”!二是句式杂糅。请看仿句:学生尚且对此感到羞耻,何况老师?就是学生也对此感到羞耻,何况老师?显而易见,这两个句子均表意清楚,通顺非常。但若将这两句相并为:“就是学生尚且也对此感到羞耻,何况老师?”便属典型的句式杂糅了;这自意味着,“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亦存有杂糅之病!既然旧注存有二病,修改自是必然。但问题是,修改后的新注“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虽消除了旧注之病,却也明显地存在“减字解经”这一“致命伤”——没有与“尚”相对应的文字!

笔者以为,新旧二注之病根,均在于误解“且”义。查包括《汉语大词典》在内的诸多辞书,均不见“且”之“连词,即使,表假设兼让步”之说——比如《汉语大词典》(缩印本215页)中,有“且”之“若,如果。表假设”和“即使,纵然。表让步”,却无“表假设兼让步”之义;这是否意味着,“表假设兼让步”又是一个“杂糅”之怪胎?如果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当是编者先生忽视了“且”可另解,进而将“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中的“且…………”视为固定结构了!请看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2月版427页)中对这一格式的解说:“由副词‘且’和连词‘况’前后呼应构成。‘且’用于复句的上一分句,表示让步,以引起下文更进一层的推论或反问;‘况’用于后一分句,表示进层。句末一般有语气词‘乎’、‘邪’、‘也’等加强反问语气。整个句式可译为‘尚且……何况……’。”为说明问题,亦不妨将其后所引9例照抄如下:

①陶以寡不可以为国,无君子乎?(《孟子••告子下》)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郭)隗始。隗见事,贤于隗者乎?(《战国策••燕策一》)

③臧获羞与之同名矣,世俗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④高宗见妖改政,安能除祸?除祸不能,能招致六国,延期至百年乎?(《论衡异虚》)

⑤若仆者,守一官不足以修理,如是重任邪?(《韩昌黎答杨子书》)

⑥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不敢,敢为吾子师乎?(《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⑦上曰:“(权)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联不赦,其宗族也?(《因话录卷一》)

⑧淮、蔡欲以德怀,欲弊所恃以勤无用乎?(《苏轼文集••白乐天不欲伐淮蔡》)

⑨许靖不可慢,(司马)君实乎?(《栾城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请注意以上9例中“且”的位置——均用在句中,没有一例处于句首;这便昭示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中的“且”,不可能“表示让步”抑或“表假设兼让步”,亦即此中“且…………”绝非固定格式!

至此,又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句中“况”该与哪个词相呼应?笔者的回答是:“尚!”古汉语中,“尚……况……”也是一个常见的固定结构,其作用类同于“且…………。请再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的解说:“由副词‘尚’和连词”况组成。‘尚’用于前一分句,以引起下文进一层的推论或反问。句末常有表示反问的语气词‘乎’、‘耶’等与之相呼应。这种格式先秦时已产生,后世一直沿用下来。可译为‘尚且……何况……’、‘还……何况……’等。”(491页)至于用例,亦非常之多;为省篇幅,兹仅引其后10例中的前3例:

①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可以赏劝也,君上之于民乎?(《韩非子内储说上》)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不可欺,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家人有宝器,函匣而藏之,人主之山海乎?(《盐铁论禁耕》)

明确了“尚……况……”乃固定结构之后,我们再来看句中“且”。据笔者观察,“且”位于句首、处在主语之前,除用作假设或递进连词外,还可以用作语气词。具体到例句,“且”前“今君与廉颇同列……”一语显属陈述事实,“且”后“庸人尚羞之……”则为发表议论,这便意味着“且”之前后不存在语意上的递进;至于它不表假设可谓一看即知,不赘;故此中“且”只能是句首语气词。关于“且”的这个用法,虽辞书中说法不尽一致——《汉语大词典》:“助词,用在句首,表示提挈,犹夫。”(215页)《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兼有提示作用。可不译出。”(426页)杨树达《词诠》:“提起连词。”(中华书局19826月版310页)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犹‘夫’也。提示之词也。”(中华书局200411月版657页)——但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习惯上将用于句首的“夫”“盖”称作发语词或句首语气词,故笔者倾向于《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之说。至于用例,上述著作中多有列举,兹不妨转录若干如下:

今天下之士君子,将欲辩是非利害之故,当天有命者,不可不疾非也。(《墨子非命中》)

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③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违。”(《韩非子难二》)

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

⑤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攻玉以石,冶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贱治贵,以丑治好者矣。(《潜夫论实贡》)

⑥嗟乎!饥者有过甚之愿,渴者有兼量之情,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齐民要术序》)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当注“且庸人尚羞之”为:“普通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且,句首语气词,犹‘夫’。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羞,意动用法,以……为羞。”一孔之见,亦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