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至少”导致的常见病句

(2012-12-10 17:39:24)
标签:

语文异见

杂谈

“至少”导致的常见病句

                                                宋桂奇

 《光明日报·新闻研究》2012年 97

现代汉语中,至少是一个常见词。它有一种极为常见的用法,其格式为至少﹢动词﹢数量(也可不出现动词),2012719日《南方周末》中即有如下4例:

⑴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7座中国城市加入了营销战,甚至包括山东潍坊这样的小城。(《伦敦奥运:国家队还在路上,中国城市已上场》,C13版)

⑵在华外企的党建工作至少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北京家乐福算是赶了个晚集。(《和谐到家:外企里的党支部》,B9版)

⑶这一过程顺利的话也至少要6-8年的时间。(《魅影重重的种子》,C16版)

⑷生物学实验要求至少有三次以上的重复,空间环境的复杂性却决定了太空育种试验的不可重复性——神九发射完,等神十上天情况也许又不一样了。(同上,C15版)

笔者以为,除例⑴之外,⑵⑶⑷均为病句。

至少,《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为:“表示最小的限度。”(第51755页)再看“限度”,则是:“范围的极限;最高或最低的数量或程度。”(1480页)这便意味着,在至少﹢动词﹢数量这种用法中,至少所表示的“最小的限度”,就应是某一“范围”内“最低的数量”或“最小的数量”;而常识又告诉我们,某一范围之内,“最小的数量”肯定只有一个确数,比如在“550”这个范围内,“最小的数量”只能是“5”这个“确数”。明乎此,我们也就能认定:上述4例中,⑴中至少为正确用法,⑵⑶⑷则皆属误用,因为“二十多”、“6-8、“三次以上”都为概数,并不是“最小的数量”,自然不能表示“最小的限度”。

由此可见,在至少﹢动词﹢数量这种用法中,至少后面的“数量”必须是确数;如果是概数,就会因至少误用而导致“句式杂糅”之病:比如说例⑵,即是“至少已有二十年”和“已有二十多年”两种说法的混杂;⑶⑷亦与此相类,不赘。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病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档次高”,例如:

⑸林海音出生于1918年,按照美国人发明日光灯的时间计算,作者至少在20岁以上才能见到日光灯。(《那时林海音见不到日光灯》,《咬文嚼字》2010年第1151页)

⑹记得有事到北京还去看过他,至少是两三次吧。(张中行《负暄琐话·孙楷第》)

⑺《修辞新格》问世13年来,颇受青睐,不少修辞学专著包括高校教材,或是部分采用,或是全部“引进”。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在15次以上。(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后记》)

⑻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⑼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翦伯赞《内蒙访古》)

⑽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以上6例,或见诸名刊(⑸)乃至语文教材(⑻⑼⑽)之中,或出自学者(⑹)以及语言学家(⑺)之手;这当能证明,此类病句既具广泛性,更有隐蔽性,自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最后,还想顺便提及的是,除至少外,还有“至多”、“最少”、“最多”等表示数量极限的词语,其后也必须是确数,而不能出现概数;理由如上所述,不赘。至于病例,亦是常见,比如:

⑾至多十天半个月吧,我总要去一次。(张中行《负暄三话·韩文治》)

⑿我跟他不常往来,每年至多见两三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至多”例句)

⒀《银行人均薪酬 最少10万左右》(文题,《扬州晚报》201056B10版)

⒁《低保对象生大病 最多能获10万以上救助》(文题,《重庆晨报》2012724日第19版)

⒂工人为了多挣钱,每天最少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最多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谁来为7名打工者做主》,《工人日报》19951111日第1版)

你看,连吕叔湘这样的大家也未能幸免,可见此“病”的严重程度了!感此,笔者才不揣浅陋,撰此小文,以期这类病句早日远离我们的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