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翻译题答案商榷(之三)
(2011-10-18 16:24:12)
标签:
语文异见杂谈 |
高考文言翻译题答案商榷(之三)
2009年18套试卷中41例译句题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的有14例之多。兹申说如下: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全国卷Ⅰ)
【参考答案】 赵君实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相”即“互相”,“交结”即“勾结”,显然漏译了“深”。由后文“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来看,二人“相交结”的时间可谓非常之长,因而,将这个“深”释作“历时久”(《汉语大词典》缩印本3336页,以下引自此书者只注页码),意译为“长时间地(相互勾结)”,无疑非常妥帖!
将“前后令长”译为“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似有违“信”“达”原则:“前前后后”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汉大》释其为:“①从前到后,从后到前。②或前或后;先后.③指事情的全过程。④前面和后面。泛指各个方面。”(793页)从字面上看,义项①与②之“先后”似可以与“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产生联系,但实际上①用于表示空间,②则表示“行走”的先后;这是否意味着,译文中“前前后后”这一词语属于误用?其实,句中“前后”乃偏义复词,“前后令长”即“前(以前的)令长”(魏德清的诸多前任),德清之后的“令长”还不知为谁,当时又怎能认定他(他们)“受其指麾”呢?又,“令长”即“县令”——《汉大》释其为:“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因以‘令长’泛指县令。”(475页)而译文竟将其看作两个词,释为令人费解的“县令县长”!若将“前后令长”译为“以前的(多任)县令”,则既切合文意,又简洁通畅,岂不更好?
(2)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桥”即“桥梁”,《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为:“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第5版1099页)这便意味着,只要是“桥”,哪怕是再小的“小桥”,都是“足以”让人通行的——不者,它就不能称之为“桥”了。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出,译文中的“足以”可谓典型的“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将其删去!其实,句中“足”并非“足以”之义,而是“代指整个身体”(6095页),亦即是“人”的一种借代;故“令足通行”即是“让人通行”之意。
(3)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宁夏海南卷)
【参考答案】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将“御”释作“抵御敌兵”,一则犯了“增字解经”之病——这“敌兵”在原句中显然没有对应文字;二则与“合法(中规中矩)”搭配牵强——“抵御敌兵”可有“规矩”?即便有的话,这“中规中矩”与用兵多讲究出奇制胜是否矛盾?如果将这个“御”释作“使用,应用”(1875页),则“御”“补”所带宾语均为承前而省的“城(城墙)”,亦即应译“昭以智补御”为:“朱昭凭着才智修补使用城墙。”——所谓“使用城墙”,当是根据“城墙”特点合理分配兵力之类,此中自有“规矩”可言。如是作解,既可免增字解经、搭配不当之病,又能与语法中省略规律相吻,显然较“抵御”说为优!
(4)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江苏卷)
【参考答案】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现汉》乃至《汉大》中,均不见“追踪觅迹”这一词目,由此可见这是一生造此语;用生造词语作为答案来考查学生,江苏已非第一次——2008年就曾将“千条万端”译作子虚乌有的“千条万项”——“一”已过分,岂可“再”乎?真让人不知如何评说!其实,“踪迹”即“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6146页),我们的专家为何就不能翻一翻辞书?按此,“踪迹至通明家”即可译作:“按行踪影迹追查到了沈通明家里。”——这“行踪影迹”当是他人提供、“悬赏”而得,这较之“追”“觅”中蕴含的自己寻找,无疑更为妥帖!
(5)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江苏卷)
【参考答案】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
据“通明……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这一语境,我们似很难看出彭子篯“罢巡抚”和“家居”的具体时间。而就文意来看,“方罢巡抚家居”一语的语意重点显然在“方家居”——“罢巡抚”于本句是交待“家居”之原因,于后文则与“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相呼应——正因为他“方家居”,才得以“闻”通明“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之事,才能于“闻而异之”后“徒步往与之语”;故“方罢巡抚家居”便应理解作“方(因)罢巡抚(而)家居”。既然据语境都无法判断钱子篯何时“家居”,那么将“方”释为“刚刚”是不是有些想当然?若释其为“正/正好”(4038页),则既可表明他当时闲居在家,又能避免想当然之弊,是不是更为可取?又,译“罢巡抚”为“不做巡抚”亦值得商榷:第一,辞书中,并不见“罢”有“不做”之义;第二,“不做(巡抚)”显然可以两解——既可理解为被人解职,也可理解成主动辞官。事实上,凡“罢”与官职相连,均属被动行为,如“其后由工部侍郎至宰相,罢而又为”(韩愈《河南府同官记》)、“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宋史•王安石传》)等,例中“罢”均只能释作“免去,解除”(5165页)。准此,就应译“方罢巡抚家居”为:“(他)正好由于被免去巡抚而待在家里。”
(6)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浙江卷)
【参考答案】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命题者译“惟恐”为“只担心”,当是将“惟恐”看作“惟”和“恐”二词连用——“恐”有“担心,恐怕”(4275页)义;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惟恐”即已凝固成词,且袭用至今——这从《汉大》、《现汉》均释“惟恐”为“只怕”(分别见4321页、1417页)中自可得到证明。若用“只怕”验之于例句,显然妥帖。又,“也”明显用于陈述句而非感叹句末,自不必译出。
(7)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湖北卷)
【参考答案】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译“意”为“推测”,自是将这个“意”视为动词;而事实上,“意”用在表测度的问句句首,均为推度副词,可译作“大概”“也许”“莫非”等,如“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说苑·君道》)即是“也许我的政策教化有不对的地方吧?”之意。关于“意”这个义项,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729页)、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515页)、李靖之等《文言虚词诠释》(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年版566页)、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017页)等多部辞书均予以收录,可参阅。而以此验之于例句,则内容(表测度)、形式(问句句首)俱合;故译此中“意”为“大概”等,无疑更为可取!
(8)诏不许,然甚壮其意。(广东卷)
【参考答案】(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据前文可知,句中“意”即“(迪)愿守边”,而“愿守边”显然是一种已告之于人的愿望或曰想法,如此,释“意”为“愿望”(4337页)是不是较大而空的“内心”更为妥帖?又,李迪的“愿守边”是在“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的情形下提出的,对这种极显“社稷臣”风范的想法或曰作法,仁宗虽由于某种原因(原文中未提及)“诏不许”,但持一种褒扬态度当毋庸置疑;如此,若释句中“壮”为“推崇,赞许”(1190页),岂不是更切合语境?再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一语,亦可以将其理解为只是仁宗内心的一种秘而不宣的感觉,而依据常情常理,当时的仁宗应该是明诏大号以褒勇贬怯的!因之,将“甚壮其意”译作“非常赞许/推崇他的(这种)意愿”,自更为合理。
(9)且鸿宁以衣食忧吾耶?(福建卷)
【参考答案】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古汉语中的“且”,确实多用于表递进关系,释作“况且”,但此例中“且”却不可以“况且”释之。我们来看文中语境:因张自新(鸿)“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亲对他的日夜苦读便不以为然:“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听到这话,张鸿随即“涕泣长跪”,说:“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说自己读书是不敢忘亡父之命,这显然是针对母亲对其读书不以为然所作的一种辩解,可谓“逆母之言”;一说自己不该因读书而不顾“衣食”以致令母亲为衣食所忧,这显然是“顺母之言”;一“逆”一“顺”,二者之间又怎能构成语意上的递进呢?如果将这个“且”视为表转折关系,释作“但是”(215页),无疑更切合语境——“且”的这种用法,除《汉大》之外,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425页)、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315页)、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281页)等诸多辞书都曾谈及,可参阅。
(10)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山东卷)
【参考答案】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据《现汉》可知,“留”之本义是“停止在某一处所或地位上不动;不离去”,引申为“使留,不使离去”(第5版872页);按此,则“留他吃饭”即是“使他留下来吃饭”,亦即“使故人停止于吴起挽留之所与吴起一起吃饭”。而事实却是,故人在答应之后不仅没有“停止于吴起挽留之所”,且更是离去后“至暮不来”,这是否意味着,释“止”为“留”并不妥帖?如将这个“止”释作“等待”(2861页),则既可以冰释前疑,又能与后文“待公而食”、“起不食待之”等语相应,无疑更切合语境。故应译“而止之食”为“就(相约)等他吃饭”。
(1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辽宁卷)
【参考答案】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甚礼异焉”本为一句,而译文却将其分解成两句;究其原因,当是命题者不曾注意到“礼异”是一个复音词!“礼异”本为名词,意即“特殊礼遇”(4475页),因句中带有宾语“焉(之)”,故活用作动词。明乎此,自可译“甚礼异焉”为“对他礼遇有加”或“对他十分尊敬有礼”。
(1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辽宁卷)
【参考答案】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将“无所归”译作“无家可归”,当是将其按“无所/归”结构看待了!这看似可通,但细思之,却又不尽合理:第一,即便将“所”视为名词,其义也应是宽泛的“处所,地方”(4215页),而“家”却是“特指自己家庭的住房”(2060页),这二者是不是多有差别?第二,据常理推之,这个彭城人刘融应该是有“家”的,只不过他的“家”在彭城而非“行乞”之地罢了,如此,说他流离失所尚可,说他“无家可归”则不免有些武断。其实,古汉语中的“无所……”是一个较为常见的习惯格式,“‘无’是个动词,‘所’是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与动词组合,组成名词性词组,作‘无’的宾语,‘无所……’实际上是‘无/所+动’。在这个形式中,‘所’字既可以指代行为的对象,也可以指代与行为有关的处所、条件、方法等。”当“所”指代后者时,“‘无所……’相当于‘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等。”(详见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365-36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具体到例句,由“行乞疾笃”、“友人舆送”等语可知,刘融即便有可去之处,似也无力返回;因此,若将“无所归”译为“没有办法返回”,则既切合文中语境,又符合语法规律,无疑更好!
又,释“舆”为“抬”,自意味着这个“舆”是动词;而事实上,句中“舆”用于动词“送”之前,显为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故这个“舆”就应释作“车”或“轿子”(5856页)。至于到底是“车”还是“轿子”,笔者更倾向于前者;因为,最初作为过山用的交通工具,轿子刚出现时形式极为简陋,经不断改进后,唐宋时期才有了顶盖、围屏之类,使用也才较为普遍,至于轿子在官场中普及,更“是在宋高宗南渡之后”。(据黄新宇《轿子史话》,《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106-109页)如此,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孙谦友人,出行乘轿的可能性便不大!故可译“友人舆送谦舍”为:“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家。”
(13)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四川卷)
【参考答案】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将“于是”译作“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将其看介宾短语的,而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于是”即可作为连词用于表因果关系的复句之中(据《汉大》)。具体到例句,“于是”前后在语意上构成因果关系,似乎并不难辨认——“(因为)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所以)本其意以告来者”,是不是非常通畅且合理?若将“于是”译作“因此”(4048页),则既可以昭示句中语意关系,又较译文更为简洁,无疑更好!
(14)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重庆卷)
【参考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将“为”释作“作为”,显然是将其看作介词了,这便引发出三个问题:第一,遍查辞书,“为”用作介词均无“作为”之义;第二,“为”作介词,“为主/为臣”便为介宾短语,自不能充当“贪”之主语,这便意味着“为主贪/为臣贪”就是一个主语残缺句!第三,“为”既是“作为”,“如果”又从何而来?这又犯了“增字解经”之病!由此,自可见释“为”为“作为”之不妥。其实,“为”常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开头,表示假设,后一分句中常有“必”、“则”等与之配用,表示结果;杨树达《词诠》“为”之“假设连词,如也,若也”这一义项下,即证之以15例之多(中华书局1982年版415-416页)。如果将句中“为”释作“如果”(3850页),译“为主/臣贪”为“如果国君/臣子贪婪……”,则既可免前述诸病,又语意畅通,无疑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