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乃自强步”与“少益耆食”

(2011-05-15 17:44:45)
标签:

语文异见

教育

 也说“乃自强步”与“少益耆食”

  宋桂奇 

《语文学习》2011年第2期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句云:“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和于身也。”此中“乃自强步”、“少益耆食”,课本注释分别译作“自己只勉强走走”、“稍稍渐渐喜欢吃东西”;康家龙老师认为,“这样翻译不妥”,应分别译二语为“于是自己勉强(打起精神,去)散散步”、“逐渐(变得)(比以前)更喜欢吃东西”。(详见《谈谈“乃自强步”与“少益耆食”》,《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

老师的译文似仍值得商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个译文不仅“增字解经”,而且改变了原句的结构:“乃自强步”这个单句中,“强”本是直接修饰动词谓语“步”的,而译文却加上“打起精神”将二者隔开,并致使原句变成了一个复句;“少益耆食”中,本是用以修饰“耆”的“少”,却变成了用来修饰子虚乌有的“变”,这便使得本为“(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变成了“(主)谓补”结构——“变”成了全句谓语,“得”后文字均作“变”的补语。由此可见,康老师这个看似通达的译文,实则连最起码的“信”也没有做到,自不足为训。

笔者以为,“乃自强步”中,课本及康老师对此中“强”义的认定,均不正确。据《汉语大词典》可知,“强”除有“强迫,勉强”之义外,还有“勉力,勤勉”这一义项,如《孟子·梁惠王下》:“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杨伯峻注:“强,勉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新唐书·裴遵庆传》:“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又,宗邦福等《故训汇纂》中,亦罗列了前人诸多“强,勤也”、“强,勉也”之训释及用例,可参看。若将句中“强”释作“勉力”,进而释作“努力,尽力”(《现代汉语词典》),显然较“勉强”为优:由于“勉强”含有不情愿之意,故而,无论是课本注释还是康老师译文,均不能显现出触龙的积极主动之态,因之,也就不能与其从积极主动方面劝谏赵太后这一语境相吻合;与此相反,释“强步”为“努力走走”,则既切合语境,又可以消除“康译”中“增字解经”、改变结构之病,何乐而不为?

再说“少益耆食”。课本注此中“少”为“稍微”,康老师以为非,并认定这个“少”就是“逐渐”、“渐渐”、“慢慢地”之义,这一看法十分正确;兹不妨补二例以证之——《国语·晋语八》:“今周少卑(渐渐卑微),晋实继之。”《汉书·贾谊传》:“及太子少长(渐渐长大),知妃色,则入于学。”至于句中“益”,课本注为“渐渐”,非常正确,而康老师却因为译文“别扭”而改“益”之“渐渐”为“更”、“更加”之义,这便让人难以理解了!古汉语中,“益”虽有“更”、“更加”之义,但“渐渐”之用例亦颇为常见,如《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乱的因素就渐渐没有了)。”《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渐渐松懈下来)。”明确了“少”、“益”均有“渐渐”、“逐渐”之义,我们也就有足够的理由认定,“少益”属同义连文(康老师之所以“改是为非”、“舍简就繁”,当是没有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少益耆食”即“渐渐喜欢吃东西”之意;如是理解,则既切合文意,又可免“增字解经”之病,岂不更好?再说,《触龙说赵太后》中,亦不乏同义连文之用例,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中之“爱怜”、“则为之计深远”中之“深远”等。

准上所述,则应译“老臣……”句为:“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于是自己努力地(到处)走走,每天走三四里,渐渐地喜欢吃东西了,(这)对身体很有好处。”(“和于身也”应为“智于身也”——从裘锡圭先生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