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它是以言语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行为是人在思想的支配下使用言语的行为。
所谓言语即指使用的语言。由此分析语言行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言行为必须以行为为目的,语言行为过程中,语言既受行为主体的思想支配,又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语言行为在行为对方也许可以产生正效应,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许可能产生负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教师的语言行为
教师的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交流感情为目的而使用的一门工作语言。教师的语言行为既属于客观现实活动,即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之所以属于客观现实活动,是因为:
(1)从语言反映的内容来看
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其鲜明性、准确性、原则性、思想性的语言来向学生传授某一领域的知识、解决某个疑难问题、交流某种思想感情,这是教学活动都不可偏离的原则。为此,教师要运有客观世界中真实而具体的事实,通过阐述正确的概念、丰富的经验、科学的理论来实现这一目的。如果偏离这些内容,教师语言就会变成多余的废话。
(2)从教师语言的运用来看
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应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辞方能为学生所接受,并引起学生的重视与信任。反之,教师语言如果偏离了反映真实的客观事物这一原则,无论多么动听的言语、结构多么合理的句式,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给学生带来危害。
(3)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
教师一般以讲述为主,以讲述的方式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科学知识的传授。教师语言传授信息的过程,必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发送过程。它不像一般语言那样可以随便运用表达方式,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既然教师语言是一门高于普通语言表述的艺术性极强的工作语言,那么它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艺术要求:
(1)语言要有统一的协调感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各要素之间诸如语速、语调等总是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都必须围绕同一个目的来进行。若是过分强调突出某一要素而忽略另一要素,如只强调语言的形象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反而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2)语言要富于变化
任何事物,刻板单调总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教师语言亦是如此。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适时地变化语言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于接受的最佳精神状态之中。当然这种变化应当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设计的,否则就会造成教师语言的单调乏味,压抑学生的情感。
(3)语言要富于美感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在自己心理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唤起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同样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教师语言尽管是一种工作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但它同样需要讲究语言的时代美、规范美、丰富美及音韵美。教师语言如果脱离了这些美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这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三)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教师这种职业有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是指教师的语言行为要合乎一定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规范化语言。教师的工作主要通过语言行为来实现,教师的主要劳动工具是语言,如何掌握和运用这个工具、掌握和运用得好与差,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果。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要求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地准确、贴切、完整,实现尽可能理想的语言效果。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基础知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所学知识层次虽不同,但都属于打基础阶段,教师的工作尤如主楼大厦的地基,对建筑的高度起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严格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逐级深造,走入科学的大门。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所学内容理解不充分、局限性大,就难以有所发展,有所作为。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行为规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系统化的知识,或知识体系。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特定的概念、公式或术语,概念之间、公式之间、术语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完整地表达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一公式的条件和运用,不能违反逻辑,偷换概念,不能随便下定义,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教师除了理解所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再现抽象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
(四)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与其它职业的语言行为规范相比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有明确的要求
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行为有特定的要求。例如,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性强,语言符合标准,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等等。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个过程的实现有明确的要求,有些要求反映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2)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职业训练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使传授知识的职能。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于随意谈天、讲故事,也不同于讲话做报告,教学是系统传授各种知识的一种劳动。由于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其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学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表达清楚的,只有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掌握这些知识,也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或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只有彻底消化所学知识并掌握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才能胜任教师这种职业。培养教员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员掌握教师语言的过程。
(3)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属于比较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不是一般性的规范,而是要求教员严格掌握的语言标准,语音、语法、概念、公式都有特定的规范,教师信口开河会产生误人子弟的不良效果。以语言为工具的职业很多,如播音员、公关小姐、外交家等等这些职业都有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从严格性来讲与这职业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语言行为规范在掌握上有更高的难度。
(五)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是由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所决定的。教师使用规范的言对学生智力的形成和发展、语言习惯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知识基础的掌握都有重要的作用,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师作用规范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正确地运用词汇、语音、语调、语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内心世界,善于运用语言,出口成章,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2)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表达思想都严格地遵守逻辑,准确、严密地进行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3)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
(六)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1)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2)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
(3)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感
(4)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5)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一)科学规范,确切简明
教师语文要科学规范,这是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1)使用概念要准确
(2)使用专业知识中的术语要准确、规范
(3)讲述常识性的内容或引用名言警句时要精确
(4)讲述内容要完整
(5)语言要确切
(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1)要做到语言文明
(2)要讲究语言表达
(四)准确生动,严谨纯洁
(1)语言准确
(2)语言生动
(3)语言严谨
(4)语言纯洁
(五)语言富有启发性
(1)语言的内容要充实、新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语言的内容枯燥、单调、贫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失去其特有的吸引力;
(2)教师的语言要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自觉地去寻求知识;
(3)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语言要有一定含蓄性,既把学生想知而不知的必要知识讲出来,又不能把问题一览无余地说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探索而获得知识是其乐无穷的;
(4)教师要恰当地使用设问、提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