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陵

永泰陵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哲宗赵煦(1077—1100)的陵墓,位于巩义芝田镇八陵村的南边,东北距芝田镇八华里,东南距永裕陵约400米。据说,永泰陵所用石料来自崇山峻岭之中的偃师粟子山,其质“岩棱温润,罕与为比”,虽日光长久照射也不容易风化。
陵前石刻雕像依旧屹立在旷野,与四时五谷为伍,无畏酷暑严寒,忠贞不渝地守护着主子的亡灵。在这群雕刻中,以“象”的刻制最为生动完美,当地群众有“东陵狮子、西陵象”的说法。“西陵”指的就是永泰陵,相对永裕陵,它在其西边。
陪葬在这个陵区的,有赵煦极为宠爱的皇后刘氏,刘皇后的陵冢在永泰陵陵台西北,两陵陵台相距不足20米。在永泰陵正西四五十米处,有赵煦第四女杨国公主墓,她死时才二岁而已,亦立大冢,由此可见皇家的气派与奢侈。
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依次是:佾、仅、俊、伸、僩、佣、价、倜、佖、伟、佶、俣、似、偲。哲宗乃神宗第六子佣,由于前面的俱早亡,挨次据长,生于熙宁九(1076)年阴历十二月初七(阳历1077年1月4日)。而被金人掳去的徽宗则是他的十一子佶。元丰八(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群臣议立赵佣为皇储,赐名煦,由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神宗斯时已不能言语,只能点头表示同意。高太后乃神宗的生母,英宗的皇后。三月五日,这位年轻的皇帝,怀着未竞之志,在福宁殿仓卒晏驾,哲宗赵煦继承大统。
哲宗刚当皇帝时,年仅9岁,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自然由其祖母高太后垂帘处理政事。高太后执政期间,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废除了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佑更化”。高太后以崇尚节俭,办事公正特别是注意约束外戚和严守封建妇德而著名。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特别注重宣扬儒家的封建礼教伦常观念,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即程朱理学。但她对西夏却采取弃地议和的政策,使北宋王朝在军事上陷于不利的境地,这无疑是她最大的败笔。
高太后垂帘听政,朝廷清明,华夏绥定,边境安宁,对北宋皇权的平稳过渡、政局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对哲宗亲政后的国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绍圣年间政策的变化,与这一时期的政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九年的时间里,国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决断,哲宗只能在一旁“隅坐画诺”。后来他与大臣谈到垂帘时事情时说:“当时朕坐在后面,个子又矮,朝里事情一无所见,只能看见坐在前面太后的脊背和臀部”,不满之意暴露无遗。
直到1093年高太后病死,他才掌握了权力。在他当政的七年里,国是日非,宠妾废妻皇纲倒置,崇邪黜正党狱迭兴,党派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把国家的政事闹得一团糟。面对纷纭的国事,哲宗束手无策,无力解决。要做的事很多,却不见做出一件,北宋政权延续到这时,已是奸佞当道政事日敝,无穷之祸,自此贻之。
哲宗于元符三(1100)年阴历一月十二日(阳历1100年2月23日)病逝于汴梁,在位15年,终年24岁,葬永泰陵。
http://s4/mw690/0025wxbVzy76EMn9gQP33&690
http://s10/mw690/0025wxbVzy76EMtk58R69&690
http://s6/mw690/0025wxbVzy76EMA5eKh85&690
http://s2/mw690/0025wxbVzy76EMHU3Zve1&690
http://s9/mw690/0025wxbVzy76EMP7sNy68&690
http://s10/mw690/0025wxbVzy76EMXmgIhf9&690
http://s12/mw690/0025wxbVzy76ENcvNvt0b&690
http://s7/mw690/0025wxbVzy76ENMgsHI66&690
http://s6/mw690/0025wxbVzy76ENTkWhLe5&690
http://s12/mw690/0025wxbVzy76EO1uiUjcb&690
http://s3/mw690/0025wxbVzy76EOpWAqC82&690
http://s11/mw690/0025wxbVzy76EOyuwMG3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