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天书院

(2016-03-27 21:07:00)
http://s5/mw690/0025wxbVgy70kBPtg7aa4&690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老城,置身于城外的水泊之中,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将其与车水马龙的大道联成一体。当然了,正与中国的众多古建筑一样,现在展现在你面前的建筑群绝非原物,而是一个在原址按历史文献记载的原貌复制的新秀。

千余年来,由于战火、洪灾等原因,应天书院遭到严重破坏。2001年10月,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的李克强在视察商丘古城时指示:“应天书院的影响太大了,应该尽快把应天书院复建起来。”尚方宝剑有了,地方政府自然不敢怠慢。一期工程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竣工,对游人开放。

应天书院源于后晋,兴于北宋,与当时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且居“四大书院”之首,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升为国子监的书院。史载:“北宋兴学,始于商丘”。

应天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唐朝覆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大分裂时期的“五代十国”,官学遭到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出现一批私人创办的书院。当时商丘人杨悫乐于教育,于后晋天福六(941)年创办了宋州南都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在此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戚同文病逝后,学院曾一度关闭。

公元1005年,宋真宗为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河南商丘)改名“应天府”。大中祥符二(1009)年,邑民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并将整个书院捐给国家,获得宋真宗的表彰,于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下诏赐名“应天府书院”,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

由于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瀚认识戚舜宾,于是范仲淹便于同年拜别父母,前往免费的应天书院求学。自此范仲淹一帆风顺,宋大中祥符七(1014)年秋,范仲淹参加了科考,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第二年“礼部选第一,皇上亲典第七名进士及第”,并颁发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的任命状。朱文瀚平时就有心脏病,在得知养子考上了进士,且授了官,一时兴奋过度而发病,经救治无效而去世,葬于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杏山。范仲淹的母亲谢观音知道儿子新官上任,一时无法回家,在料理完朱文瀚的丧事后,才给儿子去信,并嘱咐儿子三年后再来迎接母亲,决定自己在家给丈夫丁忧守灵三年,尽心尽责。

三年后,范仲淹接母亲与自己同住,几经辗转,最后落户于商丘。宋天圣四(1026)年其母病故,范仲淹回商丘为母守丧。期间,应天知府晏殊延请范仲淹入应天书院掌学主讲3年。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时,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地域和学派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学者来自不同学派,晏殊、孙复、胡瑗均曾在应天府书院讲授,其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时而引起学子之间的激烈辩论,学术气氛异常浓厚。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故而书院名声大振。

在北宋统治时期,应天府书院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最高学府,成为培育经世治国杰出人才的摇篮,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晏殊、邵雍、司马光等人皆从此而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幸的是,靖康(1126年)国难时,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书院毁于兵燹,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书院随之没落。后续朝代虽屡有名人志士,对应天书院予以修复重建,然终难再现昔日辉煌。


http://s11/mw690/0025wxbVgy70kBF8U2K3a&690

http://s9/mw690/0025wxbVgy70kBKqVioc8&690

http://s10/mw690/0025wxbVgy70kBVSgVH79&690

http://s2/mw690/0025wxbVgy70kC1t1Zv51&690

http://s15/mw690/0025wxbVgy70kC7rnbwfe&690

http://s4/mw690/0025wxbVgy70kCdQHBN43&690

http://s4/mw690/0025wxbVgy70kClpRsL93&690

http://s5/mw690/0025wxbVgy70kCAh0Ecb4&690

http://s5/mw690/0025wxbVgy70kCFJpuA34&690

http://s4/mw690/0025wxbVgy70kCMqtXl43&690

http://s9/mw690/0025wxbVgy70kCTq9M4a8&690

http://s5/mw690/0025wxbVgy70kCZgUvy14&690

http://s1/mw690/0025wxbVgy70kD7oS1W2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多面人生
后一篇:祭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