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缘型人格障碍(二)我们该如何与之相处

(2018-08-21 20:25:05)
标签:

杂谈

上一篇我们讲了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还讲了他们的核心感受是什么,所以这一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边缘型人格形成的原因,还有怎么和他们相处。

那尽管之前我们讲边缘型人格的时候我都讲的很痛苦,就是这种极端的情感被贬低被理想化等等。但其实在生活里面这种独特的极端的人格美感,甚至会吸引很多人接近他们。因为这些人身上,当你离的远一点,没有跟他进入到亲密关系的时候,他们随时都散发着一股迷人但是有点危险的气息,这对于很多人来讲是很有魅力的。所以这些人在正常的时候,他们可能表现出比普通人更加有阳光,有活力有魅力的那种感受。

所以你去看电影中很多富有魅力的角色,其实都带有这种边缘的人格特质。同时我们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种边缘型的特质,就这些特质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某些高功能的边缘者身上,就是偏向健康谱系那一段的人,就是我的社会功能还蛮好的,他可能就会特别有冲劲,然后在社交中人际关系中可以快速的吸引到别人,并且建立关系。然后这些特质边缘型的一些特质,有的时候在生活中能够帮助到我们,而且存在着一些这些人会给你这种感觉,因为他又爱又恨,而且是敢爱敢恨,还有这种放纵不羁,冲动的表达自己情绪的这些边缘型特质,可能在其他人眼里面感觉他很可爱很真实,毕竟我们都喜欢那种真性情。当然就是你有一些这种边缘型的特质,可能只是让人觉得你挺有吸引力的,这人挺逗的,挺有趣的。但是我还是要强调边缘型格障碍,就是上一期我们讲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在讲边缘型人格是怎么形成之前,我想先再花一点时间讲一讲边缘的另一个核心感受。就是他们的分裂这部分我们在下一期讲到边缘水平的时候,我也会更详细地讲到,我在这先简单的讲一下,这种分裂,你可以理解为非黑即白!

就是你要不然就是个坏人,彻头彻尾的坏人,要不然就是一个好人彻头彻底的好人,你要不然是特别爱我,要不然你就是恨我。你会发现这中间没有任何灰度,然后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这种复杂性。之前我们讲过就是边缘者内在缺乏一个核心的连贯的稳定的自我认知感,或者也叫做自我认同。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经常会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在场的他人的反应去调整我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个性特质,什么样的性取向,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甚至价值观等等。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人他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它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个很大程度上和她自己内心缺乏自己的那个稳定认知有很大的关系,而他们那种冲动,有非黑即白的那种特质,又很容易把自己塑造出一个混乱的自我形象,所以你发现他有的时候是这样的,有的时候在其他场合又是完全不一样的。那这种情况不止给他自己带来混乱感,也会给他身边人带来很多困惑,所以有的时候这个人显得很冷静,有的时候他又很冲动,有的时候你发现这个人好像挺好说话也挺温柔的,还挺懂事的,有的时候又特别不讲道理,攻击性又很强。所以你记得我们之前讲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时候,讲到他们内心会有那种持久的空虚感,那这个空虚感也是和他们这种非常不稳定的自我认知有关的,就是他永远都想漂浮在一个无依无靠的那个空间里面,他永远都在追问这个问题,就是我到底是谁,你到底是谁?

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能不能信任你?我们两个之间有关系吗?所以我们作为普通人,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边缘者的话,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不太能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他所处的那个痛苦的程度。实际上研究者发现是有8%到10%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是最终死于自杀的。也因为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对于这种情感的操控性,还有他们经常以此来威胁等等,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是在蓄意的操控他人,通过这种自伤或者自杀来获得别人的关心。然而事实是这些极端的行为是为了缓解他们内在真实的痛苦,而且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改正,而是这种痛苦感实在太大了。你不如把这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状态看作是生病的状态。这些行为是失控的,而且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可能对别人造成困扰的时候,他们会陷入极度的自责与内疚之中,这个只能让他们更加的痛苦。

https://wx2/large/720b60afgy1fuhlcg75akj212w1fuu0z.jpg

现在我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有些人人为什么会变成边缘者?第一个就是成长中的那种创伤的经验,往往是被父母家暴越虐待,被家属或者陌生人性侵,都是典型的这种创伤的经历。当然说这个很笼统,就是他本身也是很多精神类疾病的风险因素。但确实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或者在成长过程中,那种性虐待的经历与之后发展成边缘型人格可能性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往往这些人在和父母之间或者主要养育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就他从小长大所形成的关系里面,他没有体会到稳定感,就往往是这个父母高兴的时候我就对你特别好。

糟糕的时候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就把你贬得一无是处,所以我听到过很多边缘者讲到他们小时候的经历的时候,往往你会发现他的父母身上也是有这种边缘的特质的。就让孩子在这种和主要抚养人之间的关系里面,我没有办法建立对我自己的认知,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你的眼睛里面在父母的眼睛里面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到底想要我吗?因为你今天想要我,明天就想把我扔了。所以你会发现这种虐待的创伤的经历会使得一个人更有可能,在成年之后发展出来边缘型的人格特质。那还有一个因素是之前,如果你记得我们讲过这种依恋关系,他们经常是处在一个不安全依恋关系里面,那多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童年经历过与家人或者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分离。

就是在本应该建立情感上和父母建立这种依恋关系的那个阶段,他们体验到的是孤独感和被忽视的感觉,那往往是这些经验让他们对于我有可能被抛弃这件事情产生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所以这也能够解释说,为什么他们在成年之后,边缘者往往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就为了避免再次经历那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有一个日剧叫做《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在这个故事里面就是主人公松子小时候就得不到父亲的关爱,在她长大成年之后交往的几个男朋友,包括有街头混混,有妇之夫等等这些人都像父亲一样,不能给他真正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个故事里面男朋友们虐待她,背叛她也抛弃她,让她特别失落和失望,她总是寄希望于下一段亲密关系中能够为我带来一些安全感。但却一次一次的在这种关系中体验着她小的时候童年来自父亲的那种拒绝感和远离感!但是我也不想让大家有这种童年决定论的感觉,我必须还会再讲一些别的,确实童年曾经遭受过虐待,或者父母在教养上有问题,可能引发这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但是这绝不是绝对的。有一个研究者叫派瑞斯,他在2008年的文献研究里面是这么讲的,他说发现有1/3的这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童年时期真的曾经遭受过虐待,而绝不是所有人真的在童年时候就遭受过虐待。也就是说除了这种童年的成长经历以外,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可能导致人们发展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这种特征来。比如说科学家也去看遗传因素,一个数据是说研究发现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患有变性人格障碍,那这个人自身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就是一般人的五倍,所以这其中研究者也在看,就是包括基因还有脑区的这些遗传因素也是目前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影响因素。但同时就是你从这种养育的关系上来看也是说得通的,就是如果我的妈妈或是爸爸有这种边缘型的特质,或者我的姥姥有边缘型的特质,那自然我在和他建立这个亲密关系,且无论建立母女关系或者母子关系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没有那种显性的虐待就是大的创伤的虐待事情发生,但是在这种关系里面的这种持续的反复的被抛弃感,他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

那最后我们来讲一讲,如果你身边有边缘型格障碍的家人和朋友,你可以怎么办?第一点就是提供稳定感,如果你真的要帮助他的话,因为在边缘型人格或者边缘者的内心,他是非常渴求一段稳定的关系的,往往是他们早年的这种创伤经历,使他们从来没有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互动的这种模式。所以在他们成年之后,虽然非常渴望稳定感,但是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去做。所以如果有一个愿意陪伴他们,能够和他们一起去探索和面对他的不稳定性,理解他在人际关系中做出的那些特别奇怪,在外人看来非常奇怪有伤害性不讲道理的那种探测,试探,这样的人对于他们很重要。如果你能帮助他去懂得保护自己的边界,而且你和他相处的时候,你也能够向他展示你是如何保护自己的边界,比如说不,同时又并不抛弃和离开他的话,这样的关系对于他们就会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个关系里面,你要尽可能的保持稳定感,积极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你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情绪,而不是他说了什么话,因为边缘者在他们感觉很糟糕,觉得自己很糟,然后他要来贬低你的时候,他说的话用的词汇非常非常难听。我必须要说,陪伴一个边缘者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你的确能够了解边缘者内心的痛苦感的话,也许你不会着急的去指责他们,那作到这一点就会非常非常好了。

第二点是当你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边界,这个是帮助他们的前提。因为如果你和他之间的关系过度卷入,这个会使你们两个都陷入僵局。因为在生活中,包括咨询师在和来访者,就一个边缘型来访者之间的咨询关系里面,边缘者总是会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挑战,并且试图突破你的边界,因为他需要在这个关系里面确认他的存在,他需要知道你没有抛弃他,你会感觉到被他操控。比如说他可能会说我现在就要见你,不然的话我就要去自杀,不然的话我就要绝食,不然的话我就要把我现在的工作辞了等。面对他们这种威胁或者诱惑,你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边界,你可以用非常温和的方式向他们传递,虽然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我现在没有办法来见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抛弃了你。第三点就是要拒绝,拒绝就是反复的告知对方你的边界在哪来增加它的现实感。比如说尽管我这次没有去接你,但是我很爱你,不要去依顺她,不要去满足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她。这种拒绝感反而有助于她建立对于你的信任,无论她怎么骂你,指责你自私指责你无能等,但你的拒绝其实能够带给他一定的安全感,这种拒绝并不意味着你不闻不问,或者你跑了,意味着我面对你,给你一个规则,举个例子,你可以说我今天晚上不会再回你的短信了,我们明天再联系,用这种方式你不是害怕的跑了,我今天晚上不回!

你的短信我明天也不回,因为我太害怕了,而是用这种方式你给她建立一个现实感,我今天晚上没有办法回你的短信了,我明天会和你联系,这个方式就能够增加他一定的现实感,你拒绝了她,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目前在心理咨询的这个流派里面,辩证行为疗法、反认知行为疗法还有图式疗法等等,都被认为对改善边缘型人格障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那如果我自己或者我关心的人可能是边缘型人格,我应该怎么办?我要强调一点,因为边缘型人格它本身只是一种人格,它并不需要被彻底根除,或者它也没有办法被彻底根除,但是边缘型人格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被缓解的。那如果边缘型的特质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你的生活,那么你就要求助于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治疗。那目前辩证行为疗法被证为是对治疗病人性格障碍有显著效果的,心理学家是这么形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他说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就像一个身上90%的面积被重度烧伤的人,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保护,轻轻一碰就会引发极大的痛苦,而辩证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为这些人重建皮肤,让他们学会怎么去疏导自己的情绪,而不会被这种海啸般的感受所淹没而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

而我唯一能给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边缘者,当你去接受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的时候,你一样会在你们的关系里面体验到这种极度的理想化和极度的贬低之间的循环往复。就当你觉得你的医生或者咨询师不堪入目,是非常非常坏的人的时候,试着和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去验证一下现实,我会建议在那个阶段不要轻易的离开咨询师,努力的和咨询师坦诚地讨论自己的感受。当然这个时候很多时候也是对咨询师一个很大的挑战,那如果能的话,你可以试着表达您受伤的感受,来替换那些你脱口而出,忍不住想要攻击咨询师的那些语言。那关于边缘型人格和人格障碍就到这儿了,欢迎大家的转发,留言,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心理学的奥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