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
(2014-12-30 11:18:50)
标签:
历史 |
分类: 民间史话 |
每年的春秋两季,数以百万只候鸟在南北迁徙途中,会选择飞临中国最长的一条大江入海口的一座沙岛上栖息,它们在辽阔的滩涂上蹁跹起舞,追闹嬉戏,把这里营造成了一个候鸟的天堂。这里可不是一般的小岛,而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
传说:长江河口本来没有岛,1千多年前,八仙驾云经过东海,张果老的鞋子不小心甩落,掉到长江口被泥沙涌住,形成了一座沙岛。
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解释:长江水夹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海里,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淀淤积,积年累月,形成了崇明岛,它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
崇明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西长80平方千米,南北宽13至18平方千米,总面积 1267平方千米,全岛地势平坦,人类凭借其非凡生存的智慧,又使这片沙洲变化成了富庶之地,它与身旁的另外
两个沙岛,长兴岛、横沙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
据崇明土生土长的文史专家柴焘熊介绍:崇明还有一个名称叫东海瀛洲。
“瀛洲”是中国神话中漂忽在东海的仙岛,传说是长生不老之地。史书记载:秦始皇和汉武帝曾派人远渡东海寻找仙岛,却始终没有找到。到了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崇明改为县制,把“东海瀛洲”四个字御赐给了崇明岛。
崇明岛是中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也是中国涨塌变迁最频繁的沙岛。世界上有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由泥沙堆积的沙洲。位于巴西的马拉若岛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岛,经科学观测表明:虽然马拉若岛面对海洋,但由于亚马逊河的巨大淡水流量,使得该岛周边的海水不含盐分,只能算世界上最大的被淡水包围的沙岛,尤其是地貌类型没有崇明岛典型。于是,中国崇明岛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河口冲积岛。
崇明岛最初是由长江口东西两个小沙洲演变而来的。
据清代《崇明县志》记载:“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神龙初,置崇明镇于两沙,崇明之名始此”。
数百年后,东西两沙逐渐坍塌消失,新的沙洲此涨彼塌、变化无常,随着长江口的不断东伸,崇明岛乃至崇明人也随之沿江游移。
公元1583年,经历了六建五迁的县镇,最后坐落在长沙。
为了制止长沙下涨上坍的势头,崇明人开始不断围圩、保坍,县镇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这就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而岛的面积名列中国第三大岛,还不足百年。
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成就了崇明岛从小到大的沧桑巨变?科研成果表明:在崇明岛的前世今生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奇迹。
据考察:20世纪40年代,崇明岛面积不足600平方千米,如今全岛面积足足生长了一倍。随着长江口北支水道日益变窄变浅,也许将来崇明岛会与苏北平原连成一体,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而百年前形成的长兴、横沙两岛可能要取代崇明岛。
崇明岛会生长的成因,虽说离不开泥沙的不断淤积,但茫茫滩涂,何以会变成万顷良田,成为珍贵的国土资源?
听老人说:最早移居崇明的先民,以渔业为生,今天的崇明人大都是垦拓人的后代,就拿柴焘熊来说,他的祖籍在浙江宁波,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打到宁波,为避战乱,他家从宁波一路逃难到了崇明岛,到他这代已是第五代了。
据上海围垦史志记载:20世纪中期,上海为了解决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问题,动员10万人到崇明岛围垦滩涂。围垦者在芦海茫茫的荒滩上,脚踩淤泥,肩挑人扛,历经千辛万苦,围得土地近20万亩。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又有二十多万上海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崇明岛,成为当时围海造田和农业生产的主力,把青春的激情和汗水,挥洒在了这片热土上。
20世纪末,上海为了给经济发展储备土地,再次开展大规模围垦。50年中,崇明岛开展大小围垦工程50多次,围垦滩涂80多万亩。现在,崇明岛是上海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在不断被围垦的沙岛上,自然的演变并没有停止。长江携带泥沙淤积而成的滩涂,很快会长出芦苇等野生植物,并形成一个可以循环的生物链,科学家把这一地貌叫作“湿地”。
面积达326平方千米的东滩,是崇明岛近20年来形成的河口湿地,目前仍以每年140 米左右的速度,在向大海推进。
东滩湿地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是中国最大的野生天鹅越冬栖息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的栖息地。每年春秋两季, 有二、三百万只各种候鸟飞临东滩落脚栖息,其中来自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的过境候鸟有百万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天鹅有3700只左右。
1999年,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接纳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2002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崇明岛不仅鸟集鳞萃、芦苇成林,还盛产螃蟹,在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螃蟹,密密麻麻地布满滩面,素有“蟹岛”之美名。来自各地的游客争相来到崇明,就是为了感受原生态的魅力。
过去进出崇明岛,主要是靠船摆渡,刮大风还不能走。2009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把崇明岛和上海连成一片,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崇明岛,每年要接待上百万的游客来岛观光度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010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号召民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2014年3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议:崇明生态岛模式可成为全球42个岛国的生态发展模本。
古往今来,这片风水宝地也确实不负“东海瀛洲”的美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崇明人的健康长寿创造了条件。
2010年,经中国老年学会评审,崇明拥有80岁以上老人近3万人,百岁老人95位,全县人均预期寿命80.26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26岁,同年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崇明成了中国第一个“长寿之岛”。
崇明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崇明灶花” 就是灶头砌成后,趁“灶壁”石灰未干就作画,这种湿壁画会使“灶花”数十年不变色。
崇明先人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崇明糕、崇明山歌、崇明酱包瓜、崇明调狮子、崇明扁担戏、点点滴滴的累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悠远,沙岛的灵气,文化的神秘。
今天的长江入海口,崇明岛还在向大海延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奇观还在继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