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华贵的“鎏金画技法”
(2013-02-19 11:05:5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苑名士 |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形式美并无鎏金绘画技法。
·中国画坛是谁被授予惟一获得此项发明专利者?
·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美术教师黄利获此殊荣。
早就耳闻身居上海市闸北区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利先生在中国绘画美学中,不但发明创造了“鎏金画技法”的艺术形式;而且在处理艺术形象的真、善、美关系上也有着透彻明朗、耐人寻味的画学理念。
何为“鎏金画技法”?其画学理念价值几何?
一日,上门讨教,见画斋悬一匾额,匾文是行书“若水斋”,仅只三字,却透着淡泊恬静、亦庄亦谐、洒脱超俗的情愫,观后内心有一种艺术的共鸣。于是,求证斋号何意?
先生曰:“若水”语出《老子》的“上善若水”,其意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时而观之、思之,以示儆戒。
闻言顿悟:这大概就是修身养性最高境界的善行了。环顾左右,斋内人物画所表露的大都是慈善仁义之态的释道人物,其形式或金边生辉、或墨如泼出,读来神态万千、生动感人。
问:能否以己画学理念释之?
先生所答颇有意味:受者就是授者,授者也是受者。
黄利字“一得”,号“清和居士”。与之纵横论谈,渐渐体察到他是位胸怀坦荡、谦恭平和,笃实好学之士。他坦言:曾被急功近利所惑,并为之苦恼,后逐渐感悟人生哲理,浮躁之气渐弱。一得先生在艺学中的感悟,与他笔下的艺术形象儒、道、释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因为其画作阐扬的是“里仁之美”、“法天贵真”的最高境界;所以别号“清和居士”,也就应和了“儒讲正气、道讲清气、释讲和气”的传统文化理念,理想通过后天的怡情、修身,达到高洁的情怀。
一得先生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美术系,常年从事美术教育,为中国美院、鲁迅美院、天津美院、四川美院输送美术人才百余人。期间还先后在国家文化部第十四届中国岩彩画高级研究生班、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全国优秀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班深造。书画作品被新加坡大使馆、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海内外单位收藏。
怎么更好地体现中国画艺术形象和形式美?一直是画家苦苦追求的目标。一得先生寻微索幽,艰辛数年,用中国画的笔墨观,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自己的艺术语言,独具匠心地发明了“鎏金画技法”,创造了中国画即有现代艺术趣味,又有东方韵味的形式美。成画后的意境,光彩熠熠,有着一种雍容华贵、无可征服的美的魅力,为争奇斗艳的中国艺术百花苑,怒放了一朵流光溢彩的奇葩。
2005年,“鎏金画技法”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承认,一得先生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公开号:CN 1704264A。据悉,中国画坛享有此殊荣者,惟一得耳。
2007年,一得先生被上海教育界引进人才,从吉林调入上海闸北区第八中学任美术教师。6年来,他为学校培养的美术人才先后考入复旦大学、华东大学、上海大学、上师大等高等院校达数百人。同时,经过一次次地探索,努力,又从鎏金技法中派生出鎏金书法,分化出银边闪亮的银箔绘画。
试问:“鎏金画艺可否授之以外?”
答曰:“可以!不然中国画史上何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经传?”
一得先生毫不掩饰地介绍了“鎏金画”实现工艺的过程。鎏金画技法与常见的用金粉绘画、写字不一样。金粉属于化学颜料,画(写)在纸上稍有不慎便模糊,日久氧化还会使金色变黑。鎏金技法用的是现代高科技合成的金箔代用品。在宣纸上先用胶液体表现物像,随后覆盖金箔,金箔之上再依附一层柔软的白纸,用电熨斗在纸背面均匀熨烫,直至金箔牢固地粘贴在画面上。金箔线条勾勒而成的物象显现后,最后才在金光灿灿的线条内外上色敷彩。
一得先生坦率地表示:其实运用金箔技法,我国古时早已有之,稍加留心便可在古代建筑、壁画、佛像、器物上发现。不过古时金煌煌的金箔技法,大都是块面装饰,线条描金装饰也只是在局部或小面积运用。目今,自己发明的鎏金画技法,能在宣纸上完全用鎏金线条表现物像、文字。虽然说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美,使现代装饰性绘画更具有市场的应用价值,但是工序繁复,成品较难,不是谁都可以试制。
又问:“发明鎏金技法,可否用穷极造化一词?”
笑曰:“鎏金技法并不是偶然得之,而是由认识事物的本质决定的,在总结前人的形式美中,想出新的办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创造……”
面对颇有哲理回答,笔者不由得为苛刻的提问尴尬。一得先生学艺重古意,并不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而猎奇。他推崇的是先世贤哲朴素古雅的气质,少有杂念的色彩和情调,其理念和情怀、世界观和艺术思想、人生观和审美品位在告诉他:艺术是点燃心灵的智慧之灯,现代艺术家必须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达到净化心灵、导人向善,达到给予人美感的境界。
再问:“鎏金技法已获国家专利,能否说已是完美无缺的艺术形式?”
应答体现了他的中和思想:“满招损,谦受益。鎏金画技法前无古人,故还在探索线条勾勒,完善粗细、轻重、快慢、浓淡、干湿、顿挫等多样变化,以取得和谐统一的线描表现力。当然,只知以勤养笔,不能以静养生、以淡养思,虽能鎏金成品,却无多少品位。”
是啊!笔墨的运用是以人格精神来调动的,观古今以释道入画者,虽绘画技法灵性多有不同,但能排除妄念、承前启后,意境自然超远。观瞻一得斋号,体味一得言谈,由此得出:要处理好艺术形象和形式美,想来后天修为应该是一得先生的画学理念之一了。
在一得先生的画学理念中, “崇德”是修身的基本准则,“人正则画正”是他悟彻后的人生真知。读他以释入画的鎏金画,意境高超、形式逸美,即便在漆黑的夜间,物象的表情、神采也熠熠闪光,使鎏金画臻于神妙的意境。端庄典雅的《佛法说图》、《千手观音》等画作无不是画面和谐、形神兼备,蕴藉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禅理。便是上色敷彩,也是融入中西画理论与技法,使色彩、水渍、墨色自然渗化、妙合,即展现了色彩美、风情美、和谐美;又表现了他的人格精神和艺术修养。
如果说鎏金画是刻意求工;那么用笔不求工细的写意,一得先生也是独具只眼。他创作的《泼墨罗汉图》系列,情通古今,取像不惑。泼墨大写在减笔的基础上进一步舍去勾勒,以没骨法追求“似与不似”的至高境界;色彩薄施微染,也是追求“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境界,使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佛趣。泼墨用于人物比之用于山水、花鸟具有更大的难度。因为山水画鸟的形象不妨稍有漫漶,人物的形体结构却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泼墨罗汉图》所传达的世俗化的神态情状,尽管个个形态夸张变形,却意态动人、生趣盎然,大有感召尘世中人,心包万物,解脱烦恼之意蕴。
以道教故事为画题的《静观八方》、《高山流水》等画作,也是以超功利的态度,观人生、观社会、洞悉天地间的自由精神,追求自我精神与宇宙世界的生命意识相融合,从而达到超越自我、妙悟自然的境界。“真”是“道”的体现,可以说“艺贵载道”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一得先生的画学理念。他严格遵循“以道传艺、以艺蕴道、艺道相融”的规律进行美术创作,在主内涵、重灵境、尚意趣、求意境的气韵中,追求一种幽雅、厚重而又空灵、飘逸的道气,表现出对“宇宙本根,以道为体”的理解和领悟。
色彩鲜明的“岩彩画”是一得先生“境由心造”的又一绘画方式。岩彩画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是原始先民的早期创造和自我表现。后人把“岩画”那种粗狂、拙朴的表现形态列入画科,意在体会在“岩画”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感觉。一得先生的岩彩画,并非以自然生态的意象来指导创造全过程,而是以“融化物我,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灵境,使人在古代的模式中生趣,领会或感悟一种现代的意蕴。他的《岩彩》系列,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画论,虽然经常运用一些西洋画技法,但笔墨线条永远是基本骨架。如:岩彩画《菊》虽有着西画鲜亮的色彩,线条造型却以鎏金技法强调中国线条的金石感,并有意识地将书法之美,运用到岩彩画中。
有道是:字要画,画要写。由于一得先生对诸种书体领会颇深,他饱含情感态势,线条重轻纯熟,逼真传神,既表现了继承传统画题与技法;又自出心裁、寓有古朴的哲理。也许正是这些古朴的哲理,才使一得先生笔下的道释人物,显示出若有所思、极有情意的艺术魅力。
“线条”是中国画的命脉,是形而上的“道”,它连贯艺术构思和运笔造型,在形式美中占重要地位。去年,一得先生在市工人文化宫展出的60幅线条柔和的白描《六十甲子神仙图》,60个人物或持枪握剑,或抱琴执笏,画面既重视了形体构成的夸张;又强调了内在的精神气质。同道中人评价:“一得作画,无真相而有真魂。”“真魂”从何而来?原来创作伊始,他走遍了上海各道观的星宿殿,对供奉的六十甲子神反复揣摩、对照、论证,凝合了各时期六十位甲子神的不同姿态、性格和神情,自始至终缀合“意、笔、学、理、心、物”的理念,统一主观与客观,结合对象的形体和格调风度,予以准确的表达。因为画作形式是白描,所以线条的表现、转折组合稍有偏差,人物的气韵、风神就大不一样。如果没有对六十甲子神的崇敬感情,没有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很难有雄浑、凝重、抒情的画风。一得先生做到了,他的《六十甲子神仙图》,不但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还能达到回味、思考和想象的意趣。
最后趣问:黄利字一得,当何讲?”
一得先生呵呵大笑:字从名引申而来,友人子圭曾给“一得”两字修饰成“一念佛中舍,百味墨中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