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神钟――上海宝华寺神话之一
(2012-11-15 10:35: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民间史话 |
记得刚懂事,时常听大人们说“去宝华寺进香”。
宝华寺离我家不算远,但途中要踩着狭窄的田埂,穿行大片成畦成行的农田,还要越过纵横交错、数不清的小河,搭在小河上的桥相当简易,大都是光秃秃的几块长条石板。曾几次嚷着要随母亲去寺庙,都被“路不好走”为理由所拒绝。
虽然不知宝华寺是什么样?但大人们说:宝华寺有一口高达两米的佛殿鸣钟,这口钟是护法的“镇寺之宝”。数千年来,每当晨钟敲响,似虎啸龙吟,声波传送九里地,四方百姓无不是闻声跪拜,故称“九里钟”。
说是这么说,可我家离宝华寺也就二三里地,怎么从来就没有听到过一次钟响。问大人,大人说“过去是有的,现在没了。”再问“怎么没了?”大人答“九里钟得道成仙了!”
“得道成仙”是小时候最爱听的故事,可“九里钟”是怎么得道成仙的?没人能解答,使这个谜团从小就纠结在心里。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要拍摄人文历史遗存的电视片,总算有机会去了从小梦寐以求的宝华寺。没成想出现在眼前寺庙景象,颓垣断壁,一片萧条。落满灰尘的几尊菩萨,无精打采地坐落在一间由山门改造的狭小破烂的禅房中,山门前的香花石桥断裂在污泥浊水中。香火到是还没有绝迹,有两个白发苍苍的当地老太在点香烛跪拜。
我关心的还是“九里钟”,它是怎么消失的?去了哪里?
村长告诉: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后,宝华寺钟声成绝响,古钟也杳然不见踪影。80年代,宝山县文管会曾来寺内上下搜寻,最后徒劳返回。
当地老太太神秘地告诉我:古钟本相原是长江里的一只修行得道的千年神蚌,后来之所以不见踪影,是因为神蚌功德圆满,返回长江了。
宝山乡土志记载:平日神蚌不知所往,但凡每年夏天去吴淞口登高远眺,心诚者必见神蚌浮行江面,约长数丈,蚌壳忽开忽合,中衔明珠如拳大小,时时吐弄,珠光照耀如雪,数十里水天皆明。
另一老太太指着嵌在山门左右的两扇铁窗,叹惋:这上面的两条泥鳅护卫山门虽然功德无量,但还要等宝华寺弘法才能成神,所以还留在这里。
千年神蚌怎么会变成镇寺之宝?又为什么回到长江?
老太太指的两扇圆铁窗,窗上铸着明明是双龙戏珠图,为什么说它们是泥鳅呢?它们何时才能功德圆满呢?
我走胡同穿小巷,东问西访,逐渐解开了心中的谜团,理顺出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
自唐代起,吴淞江故道以南已成陆,一眼望去,草木欣荣,莺歌燕舞,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徙此地农耕劳作(现彭浦镇)。数百年后,此地变成了良田万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富庶之域。
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一个叫净光的僧人云游此地,见农田成畦成行,河流纵横交错、瓦房星罗棋布、民众丰衣足食,高颂佛心仁慈。于是,他替百姓向佛陀立下宏愿:要在此地建造寺院,感谢佛主的恩泽。此后,僧人叩门求讨,四方募化,广结佛缘。数年后,资金筹足,僧人根据地脉、水流方向,选中了走马塘北岸的风水宝地,置梁买瓦,建起宝华寺,弘法利生。
宝华寺落成后,佛陀托梦净光僧人:“长江内有只千年大蚌,年年来西天听经,如今已悟彻佛理,常游弋宝山境内河湾,吐弄珠光,耕云播雨,你可去把大蚌请来护法,也是功德一桩。”
僧人不解:“大蚌乃灵异,小僧不知大蚌如何护法?”
佛陀开示:“大蚌会变化为佛殿鸣钟,千年后修成正果。”
僧人体悟法意,便问:“寺外有寺,鸣钟几里?”
佛陀回答:“鸣钟九里足矣!”
净光法师醒来,即去吴淞口焚香拜蚌,请大蚌变身佛殿鸣钟入座宝华寺,并许愿置数十万件法器护驾。
大蚌乃得道“神蚌”,已知佛陀旨意,欣然变身佛殿鸣钟,在宝华寺金钟长鸣,警示九里四方百姓,积德行善,安居乐业,珍惜上天的恩惠。
此后数百年里,宝华寺“九里钟” 日日镇守寺庙,暮鼓晨钟,恪守尽职,潜心修行,从未离开一步。
1842年6月,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领官兵奋力抵抗。英军敌舰在强烈的炮火下无法靠近,企图趁夜间偷袭吴淞口。宝华寺“九里钟”预知侵略者的阴谋,连夜赶赴战场。
宝山乡土志光绪《月浦志》卷十记载:“道光年间犹见其光,每于夜间光发海面,同白昼,约一时许。沿海居民皆见之,谓为‘蚌珠’,亮可照行人。”
因“神蚌”在夜间发光水面,亮同白昼,偷袭的英军敌舰暴露无遗,在清军炮火下损失惨重。《中国近代史》一书说得明白:“英军敌舰被将士们的炮火击毁两艘,打死打伤英军三百多人。”当地百姓知道是宝华寺的“九里钟”显灵,纷纷焚香点烛,颂祷不已。
清咸丰十年(1860年),宝华寺被信奉上帝的太平军毁坏,但“九里钟”巍然屹立。
清末民初,战乱不断,古刹殿宇年久失修,倾圮大半,仅残存西偏禅房七间,“九里钟”还是岿然不动。四方百姓仰其风格,敬奉的香火每日不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