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上,校徽出现不到百年。
国内最早设计校徽的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1917年,科举出身的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为树起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旌旗,请
鲁迅先生设计一枚有北大标志的校徽。鲁迅欣然受命,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的篆字书体,把“北大”两字上下排列,设计出轮廓简洁,线条流畅、蕴涵丰富的圆形校徽。北大校徽面世后,这
一新生事物逐渐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流行开来。
一般认为:校徽是学校师生佩戴在胸前标明校名的徽章而已。殊不知,小小校徽涵义非凡,校
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化体现,并反映着该校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只是现时代学校刻制校徽,大都只为表明校名,而把校徽的涵义淡化了。君若不信,可问佩戴校徽的学生,除了证明身份外,是否把校徽作为一种自觉的纪律,用以规范行为、警觉行动,并以此为荣?而今学生佩戴校徽大都以重点高校为荣,很少见有学生佩戴一般院校的校徽,更不用问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期望和志向了。
民国的校徽,大多是圆形、三角形,共和国所见校徽多为横条形。追踪着校徽文化的足迹,笔者找到了上海闸北区“叶文汉校徽陈列馆”。据说,此馆是我国首家校徽陈列馆。馆内展出的各种质地、各式形状、各种颜色的校徽达6千多枚。仅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历年各种样式的校徽就有四十余种。一枚枚五彩缤纷的校徽,既演绎出院校的办学轨迹,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
在校徽陈列馆细心观察会发现,千姿百态的校徽中,民国的校徽数“倒三角形”样式居多。问之,馆主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去收藏界、教育界多次探访,考究得知:民国时期校徽大多采用倒三角形状,原来三只角分别寄托或隐含着“智、仁、勇”的寓意。
“智、仁、勇”出之《礼记·中庸》,子曰:“知、仁、勇三者(知:〈古〉又同智),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智”指智慧,是认识、理解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子》曰:“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唐代韩愈在《谢自然诗》曰:“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贵。”
“仁”是心地纯正,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对“仁”古圣先贤各有释义,《庄子·天地》曰:“爱人利物之谓仁”;《孟子·离娄下》曰:“爱人者,人恒爱之”;唐代韩愈《原道》中曰:“博爱之谓仁”。
“勇”指勇敢,不怕危险和困难,有力气有胆量,当然还要有强壮的体魄。北宋苏轼对“智、仁、勇”的释义很明了。“仁者之勇,智贵乎早决,勇贵乎必为。”《代侯公说项羽辞》说:道德高尚的人勇猛精进,智重在决断,勇重在一定做到。这也就是《论语·子罕》篇中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鉴于“智、仁、勇”本质的成分,作为培养新生一代的教育机构,运用三角定理,图示三者之间各自的功能和联系,构思实在巧妙。三条直线所围成的三边形,有着相互稳定平衡之意,其教诲意在“达德”是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也。师者、学者把三角形校徽佩戴在胸前,时时望之,把“知、仁、勇”的处世为人之道铭记于心,从而规范言行,这种采用“校徽诲人”的形式,可谓用心良苦。
一枚普通的倒三角形校徽,竟然蕴涵着古圣先贤教育哲学的涵义,确实令今人值得体味、沉思。
考究中,三角型校徽的定义已明,让人不得其解的是,在陈列馆浩繁的校徽中,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再也见不到三角形校徽?再有,民国的校徽形状为何是“倒三角形”,而不是“正三角形”?馆主也说不清。但他提供:闸北区第十七中学1998年刻制的校徽是正三角形的,在自己所有藏品中也是惟独一枚。
既然“倒三角校徽”年代久远,只能由一般原理推出其设计初衷,但“正三角”校徽的源头就在眼前,它的样式寄托着一种什么意蕴呢?去第十七中学讨教得知,有趣的是校方对正三角的解释,竟然与倒三角校徽的寓意如出一辙:正三角顶点,意味着“德”,底边两端角分别意味“智”与“体”。
“正”与“倒”的三角形校徽,除“智”同名同义,“仁与德”,“体与勇”虽然词义不一样,理论根据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倒三角校徽的寓意排列是“智、仁、勇”,而今正三角校徽的寓意排列是“德、智、体”,把“德”强化到教育的首位。
“德”指道德品行,它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传统力量和思想信念对人们起约束作用。怎样崇德,统领智力、体魄,道并行而不悖?按《荀子·非十二子》的准则是“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知必让,然后为德”。《世说新语·贤媛》曰:“百行以德为首”。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道德》一文中曰:“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数千年来教导子弟处事待人的道德规则。五常“仁”为先。主张礼治的孔子言“仁”的涵义十分广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论语·雍也》篇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实行“仁”的方法。《论语·颜渊》篇中,孔子答颜渊问,对“仁”作了精辟的概括,既“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约束自己,使件件事归于礼。颜渊又问:“复礼”的细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民国时期,辽宁西丰县立女子中学的八角形悬挂式银质校徽,就浇铸了这16字古训作为校训,折射了教育方面的孔学之道和礼教。
中国人接受“仁义礼智信”这个教育几千年没变,近代却几乎失去,但这个根还在。一讲到仁义道德,中国人是愿意接受的。这不仅仅是儒教的规则,释教、道教也是一样注重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的。
《礼记·学记》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篇,其中有两句名言是古圣先贤的宝贵教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领导民众什么最重要?教学为先!只要把教育搞好,民众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修善断恶,就会国富民安,天下太平。治国如是,治家如是。
当今,社会贤达对教学的认知与古圣先贤建立了共识,提倡“以德治国”,提倡中小学生读懂《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四书》《五经》是前哲们智慧的结晶,这份精神遗产富赡、充牣,遗憾的是这份遗产在中小学生的心田里,而今还是一块处女地,没开垦、没耕耘。
怎样从解剖传统文化到呼唤人文精神,从被动的继承者成为自觉吸纳者并主动传承,必须对“遗产”具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这是一个重大责任,不容旁贷,它将对我们一生的生活、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教育“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淮南子·泰族训)意思是:不增加厚度却扩展广度的一定会毁坏,不扩展根基却增加高度的一定会倾覆。这两句含义深远、富有哲理的话用于当今教育,实为至理名言。如何保证教育不功利化,不商业化,不被市场所影响?是一个迫切思考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上世纪中叶,复旦大学校徽上镌刻“思近而问切,志笃而学博”,华东师范大学校徽背面镌刻“求实改造,为人师表”,无不体现着这两所学府的教育理念。再审视时下众多高校,金钱被看作是最高价值,老师和学生不是来学校教书、读书、思考来的,而是为了挣钱和准备以后挣钱来的。
以上愚见,仅从“三角形校徽”想开去偶得,不过是引玉之砖,相信深明大道的教育者定能研讨出更深刻的、透彻的、关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乃至宇宙和人生的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