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说课稿——自编教材古诗《泊秦淮》《过华清宫》 邓夏秋
(2018-05-01 12:13:50)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研生活 |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的选择。
我选的两首古诗,都来自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一首是《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一首是《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首古诗并不是出自语文课本,也不是选自课标规定的必背古诗七十首,而是我在阅读了大量的唐诗唐史的书籍之后,结合了新语文基本原理之一——主题语文的基本理念,而后在那满目珠贝、美不胜收的诗歌海洋中选取出来的。
二、
这里阐述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珍爱生命、热爱家乡、关爱自己、以及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等等。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两首古诗中表露无遗。课上我将准备以此为主题,将古诗与历史相结合,以求更深入、更人文地理解诗歌。
三、
我打算将这个教学材料与五年级或六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第三学段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且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
针对教材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
2.
3.
五、
古诗教学相对于其它阅读教学而言,是有些难度的。因其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学生很难与诗人“情投意合”;再加上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学生与之就更无“共同语言”了。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有所突破,在这堂课中我将努力地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
1.抓脉络以史串诗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正因为不同的土壤,为诗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用此方法教学古诗,能让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整个历史大背景有系统而深入地了解,更容易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补充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如晚唐背景、秦淮河历史、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等等。
2.抓题眼渐进悟诗
对诗歌鉴赏来说,抓住了诗眼就可以说抓住了全诗的灵魂和精髓,它往往在全诗的节骨眼处,使全诗或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因此应当重视对诗眼的寻找和鉴赏。在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一个“寒”字和一个“笑”字,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那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着重来介绍“寒”字和“笑”字的教学设计。
1.在解读《泊秦淮》这个文本时,我想紧扣一个“寒”字,让学生体悟到水寒、天寒、心更寒。
从文本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中问:诗人为何会在繁华的秦淮河畔,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而用上一个“寒”字呢?从诗句中直接可得是因为“水寒”,继而推出水寒又因为“天寒”。教师适时地补充介绍杜牧此时被贬路经南京的遭遇,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因为壮志难酬而感到“心寒”。作者的经历必然又牵扯到当时的政治情况,于是,师生一起交流晚唐的社会现状——国家危在旦夕,可无知的商女仍在唱靡靡的亡国之音,那些统治者完全置天下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而不顾,仍在此寻欢作乐。如此一来,学生对水寒、天寒、心更寒便有了较深入地感悟。
2.
这首诗则抓住“笑”字来作文章,杨贵妃为什么而笑?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而这一笑,笑掉的又是什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有关于进贡荔枝艰辛的,有关于安史之乱的,还有关于晚唐末年湖南大饥的,在一层层引领中,学生明白:这一笑,不仅笑掉了杨贵妃自己的性命,马嵬坡下的一幕,惊心动魄,那是她咎由自取;这一笑还笑掉了盛唐的开元盛世,长达八年之久的安使之乱使得李唐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课堂在此也将形成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