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反驳自己的消极思想

标签:
压力抑郁症焦虑症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心理疗法快乐快乐处方健康 |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以下的的例子将详细介绍“怎样反驳自己的消极思想”。(请参照:“七个步骤帮你解开心结-让你“想得开”的办法”以及“怎样解开心结(一)--心结是怎样形成的”)
小刘的心境: (请参照“七个步骤帮你解开心结-让你“想得开”的办法”。。。“描述你的不好心情”)
根据定义,小刘感到-
-
压抑/孤独/痛苦/忧伤: 是因为感觉父母对自己的忽视与不在乎。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和爱。父母不喜欢,不爱自己。
-
挫折感: 是期望父母对自己更加爱护一点,希望自己象别人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但却没有得到。
-
自卑/自责: 是自小感觉一个残缺的家庭让别人瞧不起,被别人欺负;或觉得比别人差,或没法与别人比,没有得到别人能够拥有的东西。而自己怨恨的心态,经常伤着母亲。
-
愤怒/憎恨/处处设防: 是感觉不公正,受了伤;感觉别人不在乎自己,父母做了让自己讨厌的事。
-
无望/泄气: 是因为感觉自己的问题永远都得不到改善或解决。
-
郁抑/绝望: 是因为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没有人在乎自己。这个世界很冷漠,没有快乐,没有前途和希望。
怎样辨别自己的消极思想?
其实,以上对心境的描述同时也描述了你的消极思想。让我们结合“思维的误区”以及“自我说服”,一条一条地,反驳以上消极痛苦的思想。
1。感觉父母对自己的忽视与不在乎,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和爱。父母不喜欢,不爱自己。
思维误区:
-
过滤性思维。只看到或放大父母的过错,对自己的忽视或打击,而看不到父母在意自己,爱护自己的时候。
自我反驳-
(策略: 有什么事实来反对这种想法吗? 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让我来想想,自我有记忆以来,父母给我的爱的记忆。其实真的是数不清。妈妈当时很艰难,但是没有把我送人或寄养;妈妈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吃;有一次我和别人打架受伤了,妈妈一边骂我一边流着眼泪。我还记得有一次在街上看到我的父亲,他看我时怜爱与无奈的眼神。。。当想到这些时,我的心中都充满着温暖。这些都证明我的父母并不是完全不在乎我,不爱我的。我如果希望自己快乐起来,最好经常重温一下这些让我高兴,让我感受到爱的记忆,而有选择地忘记那些让我悲伤的记忆。
-
妄自猜测或妄作结论。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以为知道父母在想什么,妄自猜测父母心中根本不爱自己,不在乎自己,自己可有可无。
自我反驳-
(策略: 能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吗?)
父母也是普通人,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需要面对自身的烦恼,生活的艰难与无奈时。父母有的时候会顾不过来,也是情有可原。要想知道父母在想什么,最好找个合适的时间,与父母交流一下,了解一下,互相谅解一下。父母可能会为他们自己辩护一下,去相信他们。因为为人父母,都会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本性),只是多多少少,方式方法的问题。
-
跟着感觉走。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来断定你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情的真实状况。因为感觉自己童年的不畅,而断定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
自我反驳-
(策略: 这种想法合理吗?有根据吗?)
“感觉”与我们的情绪中枢(低级中枢)有很大关系,但我们有时需要多用我们人类的大脑(高级中枢)来思考问题的合理性。有时我们的感觉并不能完全反映事情的真相,有时甚至会欺骗自己。
2。期望父母对自己更加爱护一点,希望自己象别人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但却没有得到。或者觉得自己的家庭比别人差,或没法与别人比,自己没有得到别人能够拥有的东西。
思维误区:
-
“应该”论。不自觉地认为事情应该朝着你所想象的或所期望的方向进行。要求父母或者自己的家庭“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自我反驳-
(策略:你能够控制吗?)
当然,如果父母对我的爱象我所期盼的一样,如果我能有个完善的家庭,那是最好。但有时我们的期盼会是很高的;而别人是否能够给予,也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对于我不能控制的事情,我最好不去强求的好,还是顺其自然吧。父母凭什么要对自己“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呢?
-
比较,强求自己的家也应该象别人的家一样。只看到自己没有的,不足的,而看不到或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自我反驳-
(策略: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什么?)
凡事有不好的一面,同时也有好的一面,阴阳平衡。根据“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其实,每家都有顺畅与不顺畅之事,这才叫平衡。让我来做个实验,问一下那些我所羡慕的家庭,看一看他们有没有烦恼之事。
有个故事叫“塞翁失马,焉知非乎”。有位边关农夫的马被偷了(坏事)。几个月后,那匹马跑了回来,还带回一匹母马。不久农夫拥有了许多的马而变得富有(好事)。有一天,他的儿子骑马时摔断了腿,变成了残疾人(坏事)。不久战争蔓延过来,几乎所有的健康适龄青年都被召去打仗,十去九亡。而农夫的儿子因为腿瘸留在家中,得以繁衍后代(好事)。
让我想想我拥有什么(我至少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而不是被抛弃的孤儿;我至少身体健康,不笨不呆,长得还算端正;我至少有一个家,没有受冻挨饿,还能够上学受教育。。。),并好好珍惜,好好享用之。至少,我因此学到了教训。知道慎重选择自己的伴侣,珍惜自己的家庭,善待自己的孩子。
3。自小感觉一个残缺的家庭让别人瞧不起,被别人欺负;或者感觉不公正,受了伤;父母做了让自己讨厌的事;而自己怨恨的心态,经常伤着母亲的心。
思想误区:
-
跟着感觉走。因为感到自己家庭的“残缺”(自卑),而断定会受到别人的鄙视和欺负。
-
妄自猜测或妄作结论。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妄自猜测别人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家庭。
自我反驳-
(策略: 别人代表所有的人吗?所有的人都瞧不起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吗?有什么事实来反对这种想法吗?)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好心的人,也会有讨厌的或者难处的人,这就是平衡。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看待我和我的家庭。其实很多人都是同情安抚帮助我们。当然,有一些人会因为我们的软弱而欺负刁难我们,首先,这是他们有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这种人本身或多或少是有一些心理上的阴影与不平衡(心理不健康),才会为难别人,才会把气给别人受。我不能控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但可以坚决地拒绝他们喷洒过来的“毒气”(I don't take it, I don't buy it) 做深呼吸让自己“气沉丹田”,吸入坚强,呼出怨气;或想象自己被包融在一层看不见但非常强大的保护层里不受伤害。)并且,我最好不要去咬一只疯狗。其实,对于“不健康”之人,我不要去计较,反而同情。
http://s9/bmiddle/7208c2e1gbac95e13958f&690
-
0或100(黑或白)的极端思想。是以一种绝对的,完美主义的标准来要求父母,要求父母不能犯错误。因为父母有时的过错或疏忽而看不到或不承认父母对自己好的时候。同时,对自己的生活也要求完美,无法接受自己残缺的家庭,与及不完美的童年。
自我反驳-
(策略: 要求完美现实吗? 可行吗? 合理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项规矩与条款要求父母不能犯错误? 又有哪一项规矩与条款规定我必须生活在一个完美的,没有任何烦恼与缺憾,没有任何痛苦与悲伤的世界?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怎么才能体会出美好?如果我的这种心态与要求不合理,不可行,那么我最好去接受父母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
-
责怪父母及环境,把自己的不如意怪在父母身上,或怪在童年的经历以及现在的生存条件上,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
自我反驳-
(策略:责怪父母及环境有用吗?会让自己高兴起来吗?会改变自己的处境吗?)
无论父母怎么做,真正让我产生不良情绪的是我自己的想法(这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让我看看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会让我高兴一些或者更适用一些。
我要学会清朗自己的心灵,更多地回忆那些让我高兴的事情,学会原谅与接受,至少我可以学到慎重与珍惜。
父母不是完人,父母也有很多缺憾与心理的不健康。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更该心疼他们。其实,母亲的经历真是值得同情,她的心真的是太苦了。她是我的母亲,血脉相连,这是改变不了的。如果别人可以得到我的同情和谅解,我的母亲,难道不值得我的同情谅解和爱吗? 我知道我爱我的母亲,否则我不会怨恨自己当我觉得伤了母亲的心的时候。尤其当她渐渐老去,我不愿意留下痛苦和遗憾。而处处设防,与她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的日子也真让我很累。何苦呢?父母有他们独特的生长及生存环境及经验,这些都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个性与喜恶。要想改变他们,是很难的。当我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时,我发现更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了。
而我“现在的不如意”,是与我的想法和行为有关的,与我的过去,我的父母,以及我生长的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要学会承担取自己的责任,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幸福快乐我做主,决不让我的经历来毁掉自己的人生。
4。感觉自己的问题永远都得不到改善或解决。
思维误区:
-
跟着感觉走。随着自己的情绪,而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自我反驳-
(策略:有别的可能性吗?)
生命,以及万事万物都是变动的。既然生命是变动的,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会变动的? 不能改变的? 多用自己的大脑来想想。有时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苦尽甘来,就看你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去选择。不要太早下结论,看看再说吧。
-
妄作结论。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妄自猜测自己的将来也得不到改善。
自我反驳-
(策略:有证据吗?)
你凭什么知道自己的将来也和现在一样地受挫? 拿出证据来。
因为你可以选择! 选择去解决问题! 选择抛弃或接受问题! 我们的将来其实就在选择中造就。
5。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没有人在乎自己。这个世界很冷漠,没有快乐,没有前途和希望。
思维误区:
-
跟着感觉走。
-
妄自猜测,妄作结论。
自我反驳-
(策略:让我来做做实验)。
其实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奇迹。既然天生我才,就必有原因,就必然有用。即使平凡如一滴水,一粒尘,也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让我来想想,我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有人在乎我的时候。让我来做做实验,看看自己是否毫无价值,看看是否真的没有人在乎我。看,那天我帮邻居老大妈把她的重箱子搬到她住的六楼,她对我非常感谢。让我现在去打几个电话,看看我能否邀请到朋友来吃饭。或者,试一下晚交一个月的房租,看一下有人管我,有人在乎我没有(当然这是开玩笑,否则就是自找麻烦了)。
-
完美主义。要求所有的人都在乎自己,注重自己,喜欢自己,爱护自己。
自我反驳-
(策略1: 追求完美可能吗? 这种想法合理吗?)
强求“所有”是不可能的。现实的人生就是“酸甜苦辣”,什么都有点。
我自己做得到去-在乎,注重,喜欢,爱护“所有的”人吗? 如果自己做不到,强求别的人,做得到吗?如果我因为“太阳不能从西边升起”,或者“为什么我当不了Michael Jordan”这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而气闷痛苦,那真是自己不给自己活路。今后,如果我要求“所有”,“永远”,“完美”等等,我就要告诉自己,不要去违反自然规律,去要求些不可能或者不合理的事。
既然我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爱好与秉性只能让我去在乎,关注,喜欢和爱护一部分人。同样,我只要得到一部分人的关注与喜爱,就足够了。
(策略2:如果你不期望的事发生了,或者事情没有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你可能面临的最不好的结果是什么?)
即使没有人在乎我,即使没有人喜欢我,即使我的父母忽视我或不爱我,我是为了他们而活吗? 我是为谁而活? 为了自己! 为了自己而活! 既然要活,就要活好!
所以,即使没有人在乎我,没有人爱我,天并没有塌下来。至少我可以爱自己,我可以以我的方式活好。这些与别人无关,与我所处的环境无关。我要制造快乐,选择快乐,尽管有苦有痛,尽管面临挫折,为我自己!
-
以一概全。把自己童年痛苦的经历扩伸到将来,感觉自己的一辈子因此而毁掉了,自己一辈子都会生活在“阴冷,压抑”的心境中。
自我反驳-
(策略:有别的可能性吗?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确切地预知自己的将来。从小生活艰辛,经历苦难的人也有很多,其中一些人因为乐观而快乐,不因为自己的过去而毁掉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我可以学学他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可以设计,可以规划。我可以把快乐和幸福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有选择地去做那些能让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的事。至少,当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时,我可以了解什么是我喜欢的,什么是我需要的。
-
固执己见,总是为自己找借口而不愿意面对或接受事实,不愿意改变。总是感觉自己的遭遇与不顺是因为别人或环境的原因造成的。
自我反驳-
(策略:如果想象自己的这种想法变得更积极一点,你会有什么感觉?)
人生面临着两种选择,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无论是眼前的好处或者长远的好处;或者,选择对自己没有好处的。无论是奴隶还是将军,我们的心灵都可以作出选择。我可以选择“找借口”,“责怪”“埋怨”,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痛苦与绝望;我也可以选择去面对,去接受,或者去改善自己或者所处的环境,去选择快乐与平和。我可以选择,有这个权力或能力去选择(It's up to me)。
在这里,透露出了价值观的问题:
“总是感觉自己的遭遇与不顺是因为别人或环境的原因造成的。”
综上所述,你可以看到,这种价值观是不合道理的。因为:
你的感受与行为,是与你的想法有关的,而不是你所处事情的本身,所谓有所思就有所感。
更有用的,或者更合理的价值观是:
-我们的人生充满着挑战,无论是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没有挑战与不顺是不可能的。
-“责怪”与“埋怨”这些“挑战与不顺”,是没有用的,即解决不了问题,也改变不了现状。不仅不会让我快乐起来,更会把我推进“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
-我们内心深处的快乐与幸福,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我,才是我人生的造就者! 我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要求别人或环境来为我负责。
-我有能力去学会面对挑战与不顺。
-我有能力去学会“想得开”的方法,学会以一种更合理的,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更有用的,更健康的方式来思考。
-我有能力去学会“接受不能控制的,改善可以改善的。”
-我可以选择快乐与平和,即使我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顺畅与完美。
快乐处方之十六:
“阳光早餐”
一次在一位非常有创意的朋友家里作客,在交谈中,我们谈到了“阳光早餐”。
是的,当你有时间的时候,早上起来,坐在院子里。清晨的阳光下,你慢慢地喝着牛奶,吃些面包。享受着流水的叮咚,波光粼粼。蓝蓝的天空中,小鸟在树枝间跳动。
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版权所有2012。 Copyright 2012 by Dr. Ke W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