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023-08-11
23:23:59)
标签:
叶澜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价值观危机
目中无人的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2018年,《中国新闻周刊》就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中国教育学派的构建对叶澜教授进行了专访,叶老的回答充满了智慧和洞察。
1.叶澜教授认为,必须要有复杂的思维方式,不能平面地看教育。
2.叶澜教授认为,宏观的教育决策,应该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去要求其他层面的事情。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宏观决策对学校教育实际存在的需要和发展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很清楚,往往是把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简单地移植过来,规定学校做这样做那样,但好心未必办好事。
3.叶澜教授认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发展最直接、最真实的教育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学校教育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
4.叶澜教授认为,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教师为事务而操劳,关注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显性成果,忽视、淡漠的恰恰是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即使在改革开放已40年的今天,依然存在着教育者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不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的问题。
5.叶澜教授认为,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存方式的忽视,造成了课堂的根本缺陷: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知识传递的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气与乐趣,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失去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精神生活趋于“沙漠化”。
6.叶澜教授认为,目中无人的教育,导致生命异化为满足教育之外目的的工具,教育也异化为没有生命关怀、没有创造活力、缺乏精神追求的事务。
7.叶澜教授并不认可“高考制度不改革,基础教育就无法摆脱当前的怪圈”的说法,她认为不能把基础教育的一切问题都一股脑的归结于“高考指挥棒”。因为“高考指挥棒”是“出口”,不能用管制“出口”来改变教育教学“过程”的问题。“出口”的管控和“过程”的开展是两回事,不能相互替代。
8.叶澜教授认为,价值观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价值观危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危机,教育转型要从价值观转型开始。
9.叶澜教授提出,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最根本的教育价值观。她认为,促进生命发展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丰富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具有开发生命潜能和提升发展需要的价值。教育的过程是把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
10.叶澜教授指出,"新基础教育"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