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凡:激活集团化办学的“集合智慧”

(2022-05-11 13:56:10)

     谢 凡:激活集团化办学的集合智慧

       原创  谢 凡中小学管理  2022-05-11 08:25

 

当集团化办学成为时代命题,很多中小学校长面临新的挑战。在集团化过程中,无论是紧密式捆绑发展还是松散型守望相助,当单体学校以多种方式融合为集团组织的一员,集团领导者如何快速转变角色、调试行为,承担起日益庞大的教育集团的管理职责,成为他们需要直面的最大考验。

融合容易发展难,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则更加不易。新成立的教育集团将去往哪里?又将如何抵达?学校管理者如何跳出驾轻就熟的单体学校办学路径,为大集团的发展谋篇布局?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再生,让不同类型的成员学校都能获取自生长的能量?如何在保持团队整体齐步走的同时,精心呵护、充分彰显个体的独特价值?

笔者之前曾与一些中小学校长有过深入交流,由于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区情不一、校情复杂、牵涉面众多,他们或被寄予高期待,在责任与压力中负重前行;或曾遭遇信任危机,在质疑和窘境中艰难破局……梳理前行者的足迹,我们可以大致提炼一些集团化办学推进中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其一,做一个变革型领导者,助力个体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变革型领导者不仅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和超强行动力,而且善于激活个体,打造具有多样化视角和能力的优秀团队,带领组织实现高效能发展。学校管理者要以开放的心态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接纳变化、重塑自我、凝聚团队、共创价值,通过更新领导方式,带领集团走向可持续发展。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拥抱变革。通过打开认知边界,跳出过往经验和传统模式的束缚,实现思维迭代,建构自生长体系;通过洞察趋势、把握态势、寻找优势,为集团描画战略发展的地图

他们能够建立系统思考模式。系统思考是管理者应对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的核心能力。他们既有基于全局视角的高站位,又有整体思维下的连接观,能够将所有个体的力量汇聚成集团发展的整体效能。

他们能够勇于授权、灵活赋能。通过赋予各成员学校自主发展的动力,让每个个体为自我成长负责;通过塑造组织环境、促进信息共享、规范流程运转,为个体价值的释放提供保障,进而实现整个集团的创新发展。

其二,构建协同共生的组织,促进整体价值的最优化实现。

协同共生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组织的基本生存方式。在协同共生的场景中,整个集团犹如一个交响乐团,每个成员学校都不可替代且得以彰显独特价值。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春花教授在《激活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从个体价值到集合智慧的思路。集团的高品质发展也需要广泛连接的集合智慧

集团要构筑组织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链接。通过集团目标的制定与分层战略的细化,所有成员学校和每个教职工能够基于看得见的未来形成坚定的价值取向,能够与伙伴同行共创,将美好愿景化作生动实践。

集团要建设共享机制,创造高效的协作平台。通过集团内外边界的打开,信息、知识、资源得以共建共享,问题、矛盾得以互助互动,更多的智慧被连接、激活,在开放有序、人人参与的协作中,集团实现整体最优的发展。

集团要开展团队学习,促进集体的创新行动。通过打造学习型组织,让团队成员的知识与理念持续更新,共识与行动同步推进,集体大脑不断进化;让所有成员学校和个体都成为赋能者,形成推动集团发展的创造性张力

其三,激发每个成员的创造力,形成集团发展的可持续动能。

教育集团要提升内部治理效能,需要从火车头牵引模式动车组管理模式转变。德鲁克有句经典名言:管理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他人的善意。集团要以创新能力撬动内涵发展,同样要激活每个成员的创造潜能,打造一支创新型团队。

协同共创,建立信任的集团文化。要基于价值认同构建集团与成员学校、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共生关系,形成彼此间的期望共识;要鼓励合理表达的不同声音,避免陷入趋同思维的陷阱,从而使集团保持蓬勃生机。

提供支持,锤炼卓越的管理团队。要让干部队伍的领导力发展与集团发展协同共进,就要给团队、给平台、给支持、给荣誉,在激活工作动能的同时满足其社会情感需求,锤炼一支保证集团高品质发展的精锐部队

激励价值,培育创新的教师团队。要让集团活力迸发,就要激活每一个细胞。要使人岗匹配、责权匹配、付出与回报匹配,让教师在内驱式成长中担当责任、获得成就;要在关注教师工作指标的同时,更关注价值创造、创新精神。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成就一个更好的时代。

 

(本文作者系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