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终于鼓足勇气点开了“导师”的邮件(在春节前就看到了邮件提示,不想因此影响过年的心情一直不愿意打开看),如我所料地根本性被对论题加以否定。即便在之前做了很多的思想准备和做了最坏的打算,依然还是难免感到难过。
出自《劝学篇》的“独立精神”,成了”脱离现实,落后于时代,与现实不符的,无视客观事实盲目吹捧“。真不清楚,这位所谓的老师或“导师”有阅读过日文版或中文版的《劝学篇》没有,是否明白独立精神指的的是什么含义,是否对日企文化及国内企业状况有所了解,是否阅读过一本或几本我提供的参考文献中的书籍,否则,作为一位大学的所谓的“导师”,她哪来的勇气这么评价《劝学篇》和“独立精神”。
与这位“导师”的任何一次沟通,都让我感到不舒服。如果这位“导师”代表的是川外的日语学院,那么这个学校设立这个专业到底是为了什么?作为这个专业的老师、“导师”又是为了什么,仅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学生选择选择这个专业学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读写听说,或者仅为了一个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如果这个学院代表川外这所大学,那么创立这所大学是为了什么?仅仅为学生颁发证书,为老师提供一份工作?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学校的责任是什么?
再有,曾经把“独立精神”作为了校训的清华大学,到底是为啥又把这几个字取消了呢?突然,明白了
QH大学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这几个字才是日企文化,日本产品品质被世界公认的根本原因。
而这位“导师”所理解的“独立精神”是什么呢?在此,不得不为此感到汗颜。
就我的论文写法和论述得怎么样来看,我绝对相信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但就这个论点来看,绝对不认可她给予的评价。就对我的“踏踏实实地做研究,随便自己高谈阔论,建立在客观缜密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去实践解决问题的“的建议来看,我的确认为这是对的,却是要完完全全的也要建议这位“导师”的,哪怕是在对学生的指导方面,更是不应该随意主观下结论的。
多次尝试打电话咨询,均无人接听只好邮件要求退费。昨天一位工作人员联系我了解情况,也问我就此放弃证书感到可惜,在我坚持退费时(确实对这个学院或者说学校已感到失望此证书也不值得期待,且更不愿意改变论题),他说要扣掉一部分导师的审题费用,我实实在在的不能认可,坚决要求全额退费。因为运气不好碰上这位“导师”,更或者说是我的选题的确超出了普通毕业生的范围,或者超出了某位“导师”的选题范围而产生的问题,可遇上这样是问题损失最大的始终是学生。
如果把学校比作企业,那么这所学校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学生又代表什么?难道不可以看着是“客户”或“供应商”,难道不值得尊重及认真对待么?
这两日每想到此事,都莫名的愤闷!最愤闷的时候,真想把《劝学篇》丢在川外Xiao长的面前,问他“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是不是过时了”!导师需要具备什么品格?学校由校长掌舵,不仅仅带领着从业者,更带领着诸多的即将成为社会主力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更是能代表和引导更多领域的人。
老师如此,大学如此,公司如此。仅仅是农DA及遇到的这一位“导师”而已?或许并非我的运气不好,而是有着某种普遍性。由此,曾经呆过的企业中的各种现象便不难理解了。由此,更不由的生出几分悲伤来。就此,也放弃了考研的念头,到处都是浑水,不趟也罢。
想起川外大门口墙上雕刻着的《川外赋》来,敲这些文字之前,翻开笔记本,再看了一遍其内容。“博采知识菁华,觉悟人生本真,厚德笃信,包容竞何,开拓文化新视野。。。。来日我校更妖娆”!真希望那里的工作者,出去的学生,能体会到写川外赋的佘老先生的心意!
几分遗憾与川外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无缘,但也并不介怀。由此过程,无论论文写得差与否,总算解答了盘踞在心底的多年的疑问,足矣!即便是不愉快,也多亏了“求新”和“读原著书”的这两个要求,才终寻到答案,因此也能生出一两分缘分及感谢来的,即便如此,全额退款也是须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