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地#裂痕20230126
(2023-01-29 12:04:39)
2023年1月26日
昨晚睡得很好,七点过起床。至联系的第三个月整。这似乎打破了曾经总结给自己的那条不论喜欢不喜欢都”超不过三个月”的界定。
在发了那个“要余地何用”后,怎么都觉得既非词不达意也非真正要表达的内容。
一个朋友,某种意义上说她老公就是他们曾经的彼此的“余地”。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或者命运之类的,总之,就是在她经过一段情感破裂后再去联系的她曾经并不觉得满意的如今的老公。在观察过这么多认识人的婚姻家庭中,她们算得上是少有的良好家庭,好几次我和她为此深聊过。
从感性上讲,大概谁都不愿意成为谁的“余地”,尤其是携带些完美主义且凭直觉做决定的人。到目前,在情感地带都不曾为自己为他人留过半分余地。“撞了南墙依然回不了头”的那种,直到再无力气和尊严才能放手。为此,曾经很不解。
心理学的相关学习,让我明白,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在父母包括我姐那里没有得到情感缺失,潜意识会从新的情感里去找,去确认家人曾经未做到的那些是否能被做到,否则那就是不爱。我这种想要被看见被关注的潜意识驱动行为,只会让他人远离,让“低自尊”复燃,变得不自信且不喜欢自己,或者干脆有点苗头就躲得远远的。对不喜欢的人,我更不会无视他人,总是“好心”地明确告诉对方说“没有可能”。在我的认知里明确的拒绝好过无视,拒绝起码是被看见了的被尊重了的;对自己有好感的人,则会开启各种试探各种“作”各种自我贬低,最后总会找到理由让自己先说再见,总也打不破超过“三个月”的魔咒。
这几年我开始刻意练习,练习觉察,练习表达,练习厚脸皮,练习往高自尊方向走。
因为刻意练习,没有冲动的删除你;因为刻意练习,有第一份信给你;因为刻意练习,明知不可能那天早上在车站还是硬着头皮发信息问你要那两周的晚安。每一次练习,都做好最坏的打算,不惧怕任何结果,因为练习本身就带来一种结果。
所以,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意外的惊喜,都值得感谢自己,感谢你。
时刻的觉察着审视着自己,同时也附带着意外收获的那种惊喜与开心。或许是因为紧张且兴奋,也或许是其他看不见的诸如“磁场”、“无常”等原因,没预料的又经历了一场有你参与的“非常时期”(我并不想完全定义为生病)。
在情感上跟你建立了某种依恋关系后,你便和自己构建的一个完美的理想型的人重叠起来,然而我是既期待又惧怕那种亲密关系的。所以那时我会失去理智,会无理取闹,会觉得你应该站在我一边,会要求你做非现实能做的事情,会想象着那个无所不能的“你”一定有办法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在未能实现且无路可退的时候后删除你,一旦恢复理智后即刻又会去找你,还是会对着那些“绿屏”吼。
所以,你就是来帮助我填补这个最大的坑的人吧,从你给我说的第一句话开始就注定了。不光是你,以前的所有遇见也都是一点一点的在填着。你的力量你的磁场更大些,这个时候的我也强于以前。
很抱歉,你成了那个“填坑者”。
很开心,这个人是你。
此刻,想起一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第一次见这句话是17年认识的一个人的签名。一位情感上挺希望他是我哥,上次“非常时期”希望他是我姐夫的人,一位优秀爱看书的建筑设计师。遗憾的是他已经不在我的微信清单里了,但我依然记得他,他送的书包括那些记忆都还在。希望他还存在我姐的微信清单里吧。挺好奇这句话的含义,也查过,但并没有真正的体会。或许,这个时候有些懂了吧。
这句话是在歌颂找到的那束光,并非裂痕,找到了光才有裂痕的被看见,有光才有裂痕的美。在那束光被找到前,裂痕带来的可能是悬崖深渊。
百度了这句话:“莱昂奶德.科恩在《颂歌》中写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每个人的生命也有不同的裂痕,因此,愿你在看到裂痕的同时,找到那束光”。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十二年前第一次的“特殊时期”里,在医院里看过《读者》上的史铁生写的一篇文章,出院后还有把那篇文字摘录到日志里的吧。莱昂奶德.科恩的《颂歌》没看过,史铁生的书也没读过。。。
我又想起了尼采,尼采是也寻到了光或者他是被光照见了的人,所以他的裂痕才被认定义为“天才”的吧。
有时候我挺喜欢“非常时期”的自己,在那种时候能感觉到自己很强大,无所不能,什么都无所畏惧,属于那种“非凡”的人。一旦恢复正常就又变得无比的低能,无比的平庸。
昨天还写了篇磁场和能量的日志,总感觉这两天能量很低,所以又很想你,想晚上语音聊天的日子。是啊,那是多温馨的日子呢。
可晚上依然会不断的去挑衅底线。依然不喜欢那些绿屏,唯有用这种方式和看上去无所谓的方式,去证明曾经给我爸我姐我前夫的那些没有回音的所有绿屏和文字背后的所有不被看见。。。要通过同样的方式来确认那些没抓住的东西。
直到说“要余地何用”后,总觉得哪儿不妥。那也是曾经的虚弱和高傲在作祟,曾经只能靠硬挺着身板坚强着。但是,我该醒悟了,且已经醒悟了。。。我不应该再混淆下去。。。
我早就认识到且放弃去寻求那些儿时的需求了,自然不应该把它们再去和另一种情感纠缠。但总也不会时刻地被觉察到,这就是所谓的“人总会不时地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缘由吧。
昨天课文里有写企业家的很多特质,把情感比作事业的话,我是个特别特别糟糕的业主。我会丢弃除了integrity正直外的其他principles原则如:vision远见,determination坚定,self-control自控,optimism乐观,self-respect自尊,直到把自己和他人逼到无路可退的地步。
近来是又开始了,又开始不留余地地逼迫自己逼迫他人。
姐姐来坐了一会儿,聊了一会儿天。依然能感到那种距离,已不再排斥,也不再想去修复或者缩短那些距离,我们都在试探着一条新的相处之道。这也是一种裂缝,有光就有路,总会拾级而上的。
所以,我要努力时时记得给自己下些“余地”和“自尊”。为自己喜欢自己,为他人喜欢自己,为不负裂痕。权当继续做刻意练习,能做得到几分,不强求。
爷爷给我取了个小名叫“秋赖子”,他在的时候后老这么叫我。很小的时候后我老爱哭,一哭哭几天,饭也不吃的那种,所以才有这么个名的吧,却不喜欢被别人取笑着这么叫。爷爷走了,我也大一点,就不再有人叫了,这个小名连带着爷爷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给忘记了。直到十二年前的第一次“非常时期”,在医院里被手铐烤在窗子上,头疼欲裂之时,我用头撞着强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喊爷爷来带我走。那之后,爷爷便成了我的力量,那以后就又爱哭了,在自己的角落里,偷偷的哭,唯有被你撞见。
去年写日志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名的日语含义挺好,还挺喜欢,中文日语都挺独特的名字。那天车站发信息后意外收到你的回复,脑子里冒出“耍赖的孩子有糖吃”这句话,诚然。做个耍赖的人可没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的耍赖都要得到糖。爷爷不仅给了我个小名,还给了我一颗糖,这可糖是在多年多年后才拿到的。去年开始,望望天上的云彩,心里就会很甜。
是啊,我们都有一个很棒的爷爷。有时候也想,爷爷就是我们的一个梦,他们很棒,也因为我们也很棒,所以他们才永远地住在了我们的心里,陪伴着我们。
最近的量子力学,像是给了我某些解释,所以尤其乐观。
曾经以为是家族病,爸爸年轻的时候,大姨年轻的时候后也有过类似的次数不多的奇怪经历,后面几十年都不曾再有过。如今,他们都挺好。病也好,无常也好,业力也罢,其他什么理由都无妨,突然觉得这是某种能力,非人人或者说非平常时能具备的某种能力,在考验着这类有特殊气质的人吧。
以前真有个“企业家”梦,可这世上可有一位不给自己给他人“留余地”的企业家。
记得和你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说过,诸如写本《平凡的世界》的那样的书,做个标准化的家庭。。。那些想法只是一晃入过脑子,是只有非常时期才敢与人道的瞎想。
对我来说,做个平凡人竟是如此的消耗气力了,还说其他的什么都是奢谈和诳语。
余生,能吃好睡好,有所热爱,有所期待,不刻意,不执著,生活轻松自在,这就挺好了。
总有些遗憾没有了之前的微信记录,尤其是那阵子给你发的那么多的信息,还有你那些回复。好多都记得,但时间上很混乱。比如,圆圆的叫声,圆圆那阵子的状态很不好,你说了句什么肚子不舒服,还有不喜欢的亲戚、吃素。。。你的回复也记得。。。那阵子写啊写的,写了好多的日志,对有些内容挺惧怕,也不敢再拿出来看。所以也不执著那些没有了的记录吧。。。对自己很好奇。。。对你同样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所以,继那个“余地”之后,又把自己翻整了一翻。
晚上该会想看个昨晚都想看而没有看的电影,抄那首歌的背景电影《廊桥遗梦》。该带圆圆出去了,今天又没有时间学习了。
该留个什么名字呢。。。暂且不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