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7国学少年班讲义
公益国学课堂目的:培养大人物
什么是大人物?
高度的智慧、修养、能力,能帮助社会大众的人。
不是普通的人。普通的人,只能照顾他自己,而大人物,胸怀社会、世界。
什么是穷人?心里只有自己的人。
学习传统文化的顺序:
1、 开篇《大学》—人生规划、总纲领、大人之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
(1)自己修养
明:日、月,洞悉。
明德:上天赋予我们本有的智慧,心: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
(2)传播大众
亲民:把自己了解到的智慧,传播给大众。
(3)更广泛的普及。
传播过程的实践。家庭、社会的和谐。——内在的智慧与外在的行为——知行合一。
孔子、老子、佛陀的教育,跨越时间、空间。
“先人无知,不言道德”。
末法时代:社会道德沦丧的时代。
学业
规划:事业
人生更高的层面:人活着为什么?
2、《中庸》
中庸:与特定的时间、空间、情境非常吻合的行动方式。
正确的时间、地点、条件,做正确的事情——成功。(西方成功学)
中:不偏——公正——空间——引申,托物寓事
庸:不易——不变——时间
一般人认为:中间,做老好人。
主观行为随时保持与客观情况的协调。
《中庸》描述的是:基本规律,普通法则。
如:孝顺父母,是东方、西方全都推崇的,任何的时间,都是正确的,是基本规律。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各行各业都有规律,教会我们把握本质规律。掌握规律,成为“大家”。处理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西方主流社会,“人治化”管理:“法律永远是不完美的”。
推荐:曾仕强教授的书和演讲光盘:《中国式管理》、《亲子教育》、《爱情与婚姻》
3、《论语》、《孟子》
如果说《大学》、《中庸》是公理、定理、公式,《论语》、《孟子》就是案例、习题集。
是孔子、孟子与学生的论辩答的记录。从小看大人物的言论、行为——受大家的影响。
一个人有私利:“利字当头,不见泰山当前。”
政治家、政客的区别:
政治家:国家、民族利益第一,政党利益第二,个人利益第三。
政客 :个人利益第一,政党利益第二,国家、民族利益第三。
问孩子:你想做哪一种人?
给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讲《论语》,他能听懂,但很难做到。小孩子,蒙训,在思想最纯净的时候教给他们,孝养父母、忠于国家,就会融入他们的血液,不会改变。渗透式教育。
如果四书不能读懂,只是追求方法论,将道德的根基扬弃,学习《论语》、《孟子》,会成为精明的政客——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四书要求:倒背如流,熟悉讲义。
《朱熹集注》+南怀瑾《论语别裁》+钱穆《论语集注》+《论语正义》+《孟子正义》。看注解,不能听一家之言,互相参照。
4、还要读《老子》,互参。
5、《诸子百家》,每一篇读300遍,自然会背。古代举子的水平。
初中毕业前考过雅思。
6、四书后,读《孝经》。
高度的组织管理学教材,不仅仅是孝顺父母。
政治、个人修养
7、《六经》:易、礼、春秋、书、诗(只余五经)
易:对私塾中的内容,高度概括总结。
礼:三种,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三传:对经的注解。
书:对经的注解。
礼的 精神
内涵
形式
适用
目的:保障秩序的稳定——体制的良性运作——系统管理。——规则。
礼乐的前提:仁为核心
见到父母老师问好:礼的表现
向国旗敬礼:我们赋予国旗特定的内涵
周朝:中国文化的顶峰时期,周公制定礼乐
战国晚期:礼崩乐坏—中央集权制国家出现了。
封建:分封疆土,建立制度。
真正打倒封建的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制。
现在部的设置 与清朝设置的参照
国务院
内阁
国防部 军机处
政治局 上书房+军机处
六部:(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
文化部 礼部
组织部 吏部
财政部 户部
公安部 刑部
建设部 工部
国防部 兵部
周礼六官(人类行为学、社会运作规律提炼而来)
↓
典章制度
↓
制度的稳定、社会的良性运作。
身体也是一样。“人是一小天,天是一大天。”——天人合一。
诗——选修,书——《尚书》,保留了典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