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锥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2018-01-31 12:14:15)
标签:

六下数学

圆锥

分类: 小学数学六下

圆锥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3~28页)

本小节包括圆锥的认识和体积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圆锥的认识。

 

编写意图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其编排与圆柱的认识类似。

 

教材从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入手,提出问题“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使学生对圆锥进行初步感知。接着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标明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并让学生说说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巩固圆锥的表象。

 

例1引导学生观察圆锥形实物,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它们的主要特征。并介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测量时突出动手操作。为加深对圆锥的认识,教材还让学生拿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在一直角边上贴上小棒,快速转动小棒,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W020100828692864676558.jpg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

 

 “做一做”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材料制作圆锥,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圆锥的引出可参照圆柱进行,在举生活中圆锥形的实物时,学生举的例子可能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或图片呈现更多的例子。如,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圆锥形少数民族帽,削过的铅笔头等。

 

(2)例1认识圆锥时,可先复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以便通过对比,了解圆锥的组成及特征。圆锥高的认识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可联系圆柱的高进行:“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那么圆锥的高指什么?”或给出两种不同的说法“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让学生通过辩论、交流,认识圆锥的高,并区分高和母线(母线的名称不要给学生介绍)。为进一步认识圆锥的高,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利用课件介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做转动直角三角形纸片活动时,可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你们知道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通过转动直角三角形纸片发现,转出来的是圆锥,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认识圆锥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

 

2.圆锥的体积。

 

编写意图

 

这里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3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W020100828692864827547.jpg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

 

  例2教材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个层次编排。

 

(1)引出问题。教材首先提出“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是:可以用排水法,但这种方法太麻烦。从而产生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动机。

 

(2)联想、猜测。学生讨论,回想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思考圆锥的体积和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从而将圆锥和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

 

(3)实验探究。教材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圆柱圆锥相互倒水或沙子的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4)导出公式。通过试验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W020100828692864982952.gif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TITLE="圆锥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Sh

 

例3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题目给出了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堆的体积。通过这个例子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教学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引出问题时,应使学生体会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如,在提出用排水法测量铅锤的体积后,可提出:“如果要测量建筑物上圆锥形尖顶的体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让学生感觉到排水法的局限性,产生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需要。

 

第二,在猜想环节,可先让学生回想,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再思考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将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

 

第三,实验探究时,除了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外,还可以准备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使学生通过两组不同条件的实验,直观发现: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锥容器,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

 

第四,导出公式。在得出上述实验结果后,即可引导学生得出在等底等高条件下:圆锥的体积=W020100828692864982952.gif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TITLE="圆锥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Sh

 

(2)教学例2时,可先提示:“要求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必须先求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反馈时,着重交流两个问题。一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算出沙堆的底面积,然后求出沙堆的体积;二是为什么要乘W020100828692864982952.gif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TITLE="圆锥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加深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防止出现错误。

 

3.关于练习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除教材中的图,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的一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第4题,根据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的体积,进一步巩固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练习前可先组织学生复习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5题,需要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的测量比较容易,可以用两把直尺平行地夹住物体的底面,测量出两把直尺间的距离,由此测出物体底面的直径;也可以用软尺量出底面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或直径。高的测量不好操作,可以互相协作,按书上的方法(或其他方法)量出圆锥的高。

 

第7题,有关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判断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可让学生在判断后谈谈理由。第(1)题的错误在于没有说明前题,因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1/3。第(2)题是正确的。第(3)题的错误同样是缺少必要条件,只有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种说法才成立。

 

整理和复习

 

(第29~31页)

 

这部分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引导学生整理这些知识的时候,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第1题,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教材出示大小、方向各不相同的圆柱与圆锥,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回顾、整理图形的特征。

 

W020100828692864986861.jpg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

第2题,整理复习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首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进行实际计算。

 

第3题,应用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建议

 

1.复习、整理时,仍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如,复习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根据圆柱的展开图,写出计算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容易忘记乘W020100828692864982952.gif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TITLE="圆锥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因此复习时,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回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有关圆锥、圆柱体积关系的对比练习。如可以补充类似教科书第27页第4题,第28页第7题那样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弄清圆柱圆锥体积的关系。此外,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也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复习时,可通过具体例子加以区别。完成第29页第3题后,可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分清概念和所用的公式及计量单位。

 

3.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5题,是圆锥的体积转换为长方体的体积的一种实际应用。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什么东西没有发生变化?根据这样的关系,求出这个长方体的长。

 

第6题,先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使圆柱最大,使学生明确圆柱的直径和高等于正方体的棱长时,圆柱的体积最大。圆柱的体积为:

 

314×22×4=314×4×4=5024(dm2

 

4.数学游戏“剪大洞”。

 

本游戏旨在通过一个趣味性的活动,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该游戏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在一张作业纸上剪出一个大洞,让两个学生钻过去吗?”激发学生解决该问题的兴趣。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老师可请成功解决该问题的学生上前向大家演示剪的过程。如果学生尚未掌握解决问题的要领,可由老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完成正确的操作。老师可通过提出以下问题:(1)剪的起点与终点分别在哪里?(2)每次剪时,为什么都不剪到头?(3)最后,是从折痕上的A点剪到B点,还是将折痕剪开?帮助学生领会保证剪后的纸保持连通不断的要点。

 

待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后,老师可进一步深化问题“怎样剪可以使这个洞变大,让两个同学钻过去?”让学生通过思考进一步明确,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即剪的越细,形成的洞就越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