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收藏历史体育 |
分类: 藏品藏识 |
沽水巡邮(7)
奥运冠军李爱锐
罗文华
1934年,李爱锐在天津联合教堂与一位加拿大籍女护士结婚。他们的家就安在英租界剑桥道70号(今重庆道38号)一座三层小楼里。数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相继出世,由于当时远东战云密布,利迪尔便将家人迁往加拿大避难。其时,妻子又怀有身孕。在加拿大,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女儿。但直到李爱锐去世,他也没能见到这个最小的女儿。
李爱锐在天津新学书院(后改为新学中学、天津市第十七中学)执教十余年,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师,学生们亲切地叫他“利迪尔叔叔”。学校的体育活动都由李爱锐统筹安排。他曾培养出不少中国青年体育人才,还相继组建了足球、篮球、垒球、棒球、排球等多支体育运动队伍,参加国内外体育赛事。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邀请李爱锐参与设计对民园体育场的改造。改建后的民园体育场,成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1929年,李爱锐在此参加了英租界当局举办的万国田径运动会。比赛中,他战胜了5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德国选手奥托·费尔萨,同时夺得了本届运动会400米跑的金牌,这也是他运动生涯中获得的最后一枚金牌。1991年,他的三个女儿把这块金牌及另一枚银盾,赠送给天津市第十七中学,作为永久的纪念。
在李爱锐逝世后的七十多年中,世界各地的纪念活动从未停止过。人们不仅发表回忆文章、出版回忆录、拍摄电视记录片、举办纪念活动,还成立了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关于李爱锐的传记片《烈火战车》,1982年曾获得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四项大奖。2011年11月,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在英国伦敦举办。中国驻英国公使在致辞中说,李爱锐是中英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也是中英两国奥运合作的先驱;他将奥林匹克精神带到中国,并培养了大量中国青年运动员。
前一篇:西哈努克在天津谱写“第二故乡”
后一篇:内山书店的天津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