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报》刊发万鲁建先生写我的侧记
罗文华
文华按:2018年12月17日《藏书报》刊发著名学者万鲁建先生写我的侧记,题为《“三位一体”的文化人》。现予贴出,并向万鲁建先生深表谢意。
“三位一体”的文化人
——问津讲坛第60期主讲人罗文华先生侧记
万鲁建
问津讲坛第60期主讲人罗文华先生,系天津日报高级编辑,也是天津文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和收藏家。与罗文华先生第一次见面,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随着交往的增多,我逐渐对他有了更多了解。但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一天由我来写这篇侧记。一是因为罗文华先生学富五车,在办报、研究和收藏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非我力所能及。二是虽然这些年与罗先生交往颇多,但比我了解者肯定不乏其人,还轮不到我来写。然而,承蒙罗先生厚爱,将这个任务交给我,作为晚辈后学,我不好推脱,只能“恭敬不如从命”。好在,罗先生非常大度地说:“你随便写,不必让我看!”这才让我打消顾虑,敢于下笔。
一、每天都与书相遇
罗文华1965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读书,甚至在备战高考的时刻仍旧不忘读“闲书”。那时候,他经常去学校图书馆阅览《文史知识》等杂志,还常去距离学校不远的烟台道古籍书店买书,差不多几天就买一本,多为古典文学和历史方面的普及读物。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听着音乐、读着闲书考上大学的”。1983年,罗文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置身于书的海洋,读书更加如痴如醉。不仅如此,他还聆听过著名作家吴组缃、林庚等人的讲学授课,并当面请教过朱光潜、冯友兰、季羡林先生等著名学者,这使其眼界大开,也更加注重对书的选择,并说“一个人读几本好书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好书”。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去辨别书之好坏。如今,各类书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有益于自己的好书去读,就需要我们自己具有良好的鉴别力,而这又恰恰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两者相得才能益彰。
罗文华不但读书多,而且涉猎广,上至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下到被称为“小人书”的连环画,他都不偏废。作为中文系的高材生,阅读经典名著,乃是题中之义。可令人觉得惊奇的是,他还喜欢阅读和收藏连环画,现在闲暇时还经常去古文化街的旧书店旧书摊购买,他的连环画收藏量已达一万多册。他曾说:“每天都与书相遇。多少年来,我的生活大致就是如此。”喜欢读书,自然就免不了要买书,他平均每年购书千余本,如今藏书已有三万余册,可以说,他的家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因此,他被评为“天津市十大收藏家”之一,还是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子罗丹也成了书迷,如今多有文章发表,颇有其父之风。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罗文华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也促使他对书话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较早提出了“日记体书话”的概念,并系统研究了书话。1996年发表在《天津文学》的论文《一种特殊的散文——论书话》,曾引起姜德明等著名书话家的重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评价说,这篇论文是“至今关于‘书话体’最全面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长达十万字的论文《探析书话》,梳理了书话史的脉络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此外,他还先后出版有《与时光同醉》《每天都与书相遇》《读书是福》等书话类著作。
二、编辑写作两不误
罗文华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至今已经30余年,是资深报人。他编辑副刊“满庭芳”,多有名家之作。他还特别关心年轻人,奖掖后学。我在《天津日报》发表的小文,也都得到他的指点。如果说编辑是他的本职工作,那么学者、作家则是他的另一个身份,甚至这一身份更为人所熟知。
大量的阅读,专业的训练,使得他很早就开始了创作,尤其是散文方面成绩显著。1995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槐前夜话》,书名系著名作家孙犁先生所题。当年孙犁先生已经很少为人题写书名,可见孙犁对罗文华的看重。孙犁是《天津日报》副刊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主持和编辑“满庭芳”,是罗文华的前辈老师。孙犁非常关心罗文华的写作,好几次托看望他的朋友对罗说看了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哪篇哪篇文章。著名的孙犁研究专家金梅、张金池等先生都说,孙老对小罗,有勉励,有期待。著名作家韩石山先生也非常关心他,希望他在某个方面拔出来,凸出来,甚至帮他规划过。尽管罗文华最后并没有按照韩石山规划的道路走,但也可见韩石山对他的关怀。后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了名家散文自选集,其中就包括罗文华著《将谓偷闲学少年》。他在2010年发表的散文作品《写给秋光中的略萨》,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可见其散文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
除了散文,罗文华在小说、诗歌、翻译等方面也成果显著。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正午的青花釉里红》,曾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桂元的高度评价。其创作的诗歌曾结集为《罗文华世纪诗选》。他还曾翻译世界文学名著《理智与情感》,1995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由译林出版社再版,且为中英文双语版,可见其翻译版本的权威与价值。此外,他还先后出版有杂话集《烛边夜话》《书里画里》等。
作为天津人,罗文华还非常关注天津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并以自己优美的文笔和严谨的学风,将天津的历史文化呈现给读者,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去追忆那“消失的天津风景”。2006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消失的天津风景》,就是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自己的视角,精炼地介绍了一百多处消失的著名风景,力图为我们提供一个解读天津历史文化的新文本。2007年,他应邀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的“城市文化丛书”,撰写了《七十二沽花共水》,以随笔的形式将天津曾经的沧海桑田付诸笔端,并“把天津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坐标上,通过东西、南北的比较,显示出天津的特色。”此外,罗文华还在报刊杂志撰写过大量有关天津历史文化的论文及随笔,成为天津文史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著名作家林希曾说:“罗文华开掘天津民俗文化,避开猎奇色彩,没有卖弄,将地域文化、民俗研究看做是严肃的学问,以识见、学养解读地域文化,更在文字中倾注了丰富的情感。”可以说“罗文化先生的研究堪称独具一格”。
上述一系列成绩,使他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他相继担任了天津市社科联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论员、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三、为“钱”消得人憔悴
罗文华是报人、学者,也是收藏家。尽管他自己说业余的业余才是搞些收藏。然而他的收藏在天津乃是全国都是有一号的。这倒不是说他的收藏品有多么珍贵,而是他能将收藏与研究、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藏品的文化价值,推动收藏的有序发展。他收藏的门类广,诸如邮票、票证,而最为人所知的则是钱币,尤其是洋钱,即外国钱币,不敢说天津第一,至少可以排到前三。对此,他的夫人曾给他一句很有趣的评语:“你的本事,就是把能花的钱换成不能花的钱。”他现在兼任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钱币收藏联盟外国钱币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收藏·钱币》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可见其在钱币收藏领域的影响力。
收藏之余,他经常撰写相关文章,并在报刊杂志连载《说洋钱》系列,很受钱币收藏者的喜爱。后来他又将文章结集成册,先后出版有《中国钱币的故事》和《说洋钱——世界硬币鉴藏录》。《中国钱币的故事》以古代钱币为切入点,重点挖掘钱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信息,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和文化空间。著名学者薛冰在该书序言中曾说:“这是一部视点独特的读史随笔,也可以说是从钱币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中国略史。”外国钱币也是如此,它一面是国家的标记,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众多历史信息。因此,罗文华的《说洋钱——世界硬币鉴藏录》,看似说钱,实则是以钱来叙说该国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历史细节,正如知名学者、收藏家姜维群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他用钱解读中国以外的知识,给了读者整个世界。”罗文华醉心于“钱”,为了“钱”殚心竭虑,也乐在其中。
罗文华先生是资深报人,是文化学者,也是收藏家。我将其称为“三位一体的文化人”。他的学识和成就,自非我等所能窥其全貌。我只能以这些年与罗文华先生的交往以及拜读其大作所得的一点体会,记录于此,权作为一个侧记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