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偏打移位“趣味品”

(2016-11-21 00:25:54)
标签:

收藏

文化

分类: 藏品藏识
 
偏打移位“趣味品”
 
——说洋钱之一百三十八
 
罗文华
 
偏打移位“趣味品”
本文作者收藏的2000年美国1美分镀铜锌币(正面)

偏打移位“趣味品”
本文作者收藏的2000年美国1美分镀铜锌币(背面)

    近代以来各国普遍铸行的机制币,俗称硬币,由机器上的钢模将各种金属通过冷冲压形成。比起主要采用手工锤制(打压)和浇铸法的古代制币,机制币的优点是在材质、重量、形状、图文等方面能够完全达到统一的标准。然而,机械化即使百密,也有一疏,硬币在铸造过程中也会因一些偶然发生的技术问题而产生少量的残次品。这些质量不合格的残次品,被钱币研究者称为“错版币”。如果它们能够“躲”过多道工序的严格检验,混出造币厂,成为漏网之鱼,进入收藏市场,那么便会成为钱币收藏爱好者孜孜以求、津津乐道的“趣味品”。
    有一种常见的错版币,币上的图文偏离中心,叫“偏打币”,这是从制作环节上说的;如果从币面效果上说,币上的图文不在正确的位置上,又叫“移位币”。形成偏打移位的错版币,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模圈很浅,有时金属坯没有完全进入模圈,那么模具冲压下来时,就会产生图案偏移现象,这样的币往往是变形的,一边翘起,也有比较平展的;一种是新金属坯的一角进入模圈,但下面的成品尚未移走,这时模具冲压下来,致使一角有局部图案,但反过来的一面基本没有图案,因为下面是成品,冲击力很小,不足以反压出图案。这两种情况比起来,以第一种多见。在机制币铸造早期,偏打移位的现象更常见,典型的如中国清末民初的铜元。在各国硬币中,低面值的硬币更多出现偏打移位的情况。收藏稀缺的错版币、“趣味品”,并与正常币相对比,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造币工艺的细节。
    钱币收藏家李凤池先生曾经赠我一枚美国2000年1美分镀铜锌币,正面为美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第十六任总统林肯胸像,以及发行年份等,背面铸有林肯纪念堂、美国国名及面值等。币上未见作为造币厂标记的字母,当出自费城造币厂。此币正面图文明显向右侧偏上方移位,背面移位线与正面相对应,显系模具偏打所致。虽然1美分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硬币,但据说也是在上亿枚流通币中难觅一枚错版币,真似凤毛麟角。至于这种偏打移位的“趣味品”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其面值的数千倍,且身价日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