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残缺的依然完美
罗文华
最近,我两次到天津博物馆参观“永恒之城——古罗马的辉煌”展览,第一次是应主办单位之邀,第二次是陪儿子去看。在展出的来自意大利多家著名博物馆的二百多件古罗马珍贵文物中,体积最大、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精美的人物雕像。可惜的是,这些人物几乎都是“残疾人”,特别是身体上那些突出的部位,如鼻头,如手指,如男性生殖器,缺失得最为严重。
“可惜”,这个词实在是用得轻了。像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提供的一件公元3世纪的大理石雕,朱里亚·多米纳头像,看上去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女人,两个眼球一齐向斜上方望着,充满了诱惑力。然而,这个美丽的女人却只剩下多半个头颅,而且鼻子也被削去了一块。对此,我都不敢用“可惜”一词来发出些许感叹。
这些人物雕像的致残,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风化,比如震损,比如误伤,比如施暴。总之,它们绝大多数是“被”残缺的。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无辜的被残缺,我们觉得它们依然完美。在罗马和佛罗伦萨的博物馆里,观众觉得它们依然完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里的观众同样觉得它们依然完美。
至此,不得不提到众所周知的维纳斯雕像。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当她以断臂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产生无数种乃至无穷尽的审美想象。我们通过丰富而深入的想象,得以领受这种残缺之美,也得以享受这种残缺之美。
因为知道维纳斯和朱里亚·多米纳们的雕像本来是完整的,它们的被残缺纯属无辜,我们就会用善心来原谅残缺,理解残缺,弥补残缺。结果,我们在试图还原完整的过程中达到了想象中的完美。换言之,我们能够享受美,就是因为我们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