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鉴”与“赏”
罗文华
喜欢紫砂壶的人,无论是出于收藏、欣赏、使用目的,还是投资升值目的,总要走进市场。进入市场,就会看到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紫砂壶,有的几元十几元一把,有的十几万几十万元一把,价格有天壤之别。真正的投资者面对传世名壶和当代名家作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货?辨明真伪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人们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便成为泡影。如果是屡屡上当受骗,那么不仅会使收藏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极易动摇乃至摧毁他们的收藏信心。因此,买真不买假,是收藏者投身紫砂壶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与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鉴定相比,紫砂壶的鉴定有其独到之处。但大致来说,模糊的成分较多,科学的判定较难。这是因为:
第一,与瓷器、青铜器等相比,紫砂器制作历史短,产地、原料单一,鉴别起来有一定难度。紫砂壶出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窑,属于民间手工业。这种行业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夫唱妇随,个体小作坊规模而已。除在壶上镌刻字画外,不需要多种工艺的合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业,整个制作过程都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爱好而定,“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未能统一器型、统一尺寸、统一落款,各自为政,各展风采,各具特色,造成作品虽属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但个体之间差异极大。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并没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整体面貌和变化规律。这些方面,从方便鉴定的角度看,都无法与明清以来的官窑和民窑瓷器相比。因为瓷器烧制产量大,遗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轨迹可寻,从古至今众多的学者给予充分的研究,其生产面貌和工艺特征十分清晰,并遗存有数百万件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参考。作为一种整体上缺乏规律性的文物艺术品,紫砂壶的鉴定无疑具有很大难度。
第二,自明末以来,有关紫砂壶的记述和文献极为稀少,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几件。出土器,可根据墓葬纪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结论。各博物馆收藏紫砂壶数量不多,没有争议的标准器更是少得可怜。这与民窑产品整体数量受限制有关,也与紫砂器在历史上没有受到社会高层特别重视有关。虽然清代一些皇帝比较喜欢紫砂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迄今还收藏着一批当时制作的紫砂器,但这些紫砂器无论从数量上说,还是从受皇家重视程度上说,都无法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比。这种情况,也给紫砂壶鉴定增加了难度。
第三,紫砂壶鉴定的科学性比较薄弱。历史上,虽然流传下来诸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有关紫砂壶的著述,但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系统地论及紫砂壶的鉴定方法。近二十年来,随着新一轮“紫砂壶热”的兴起和发展,紫砂壶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程度,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收藏家和宜兴紫砂艺人一起投入到紫砂壶研究工作中,有关图录和著作出版了上百种,它们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解决了许多有关紫砂壶史和紫砂壶工艺的疑难问题,一门“紫砂学”正在形成;然而,截至目前,专家们对于名家署款的紫砂壶尚未能够提出十分科学的鉴别标准,在此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影响了紫砂壶整体研究水平的质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缺少科学、系统的鉴定理论的指导,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第四,历史上出现过大规模的高手仿古活动,高仿品很多。民国初年,上海的一些古董商人重金延聘宜兴制壶高手,不惜成本,不计时间,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等高手都是当时古董商的座上客。这批仿品均源于名家旧器实物,制作水平很高,在工艺上甚至还有超过原作的地方。若不谈历史价值,其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应当肯定的。就是现在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名家名壶,或者已被社会公认的原作真品中,是否就有当时精美的仿制品,也是值得考察的。约百年前制作的这批高仿品大量遗存至今,又给紫砂壶鉴定工作带来一大困难。
正是由于紫砂壶在常规鉴定上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不能仅仅从微观角度认定其价值,而是要重点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通过宏观把握积累鉴赏经验,在实践中得到最接近真理的结论。既要认准每一个部件,又能在大的方面、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做到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地鉴赏,优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具备这样的本领。从宏观上把握,就是从本质上把握,而善于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为难得。一把壶,拿到眼前仔细鉴别,所有的部件、所有的具体方面几乎都没有问题,但它却是赝品,因为“没有问题”的都是现象;反之,一把壶,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即使在某个具体方面对不上号,它也不一定是赝品。
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涉及文物艺术品“鉴”与“赏”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鉴定是手段,欣赏是目的,鉴与赏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会鉴定,分出真伪优劣档次,才有欣赏乐趣。无收藏知识,就谈不上鉴定,更不会有收藏者获取猎物后的享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鉴与赏是认定文物艺术品价值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鉴是鉴别文物艺术品的真伪、优劣,这就需要对文物的起源、演进、材质、工艺技法、造型纹饰等有一定的了解;赏则是对文物艺术品的把玩、赏析,主要从美学的视角来评价文物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并结合历史学、民俗学及科技史等深入观察,综合考证。如此,方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收藏者的难题——避免买到赝品,避免收藏赝品。这后一种观点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启发尤大,特别是应该强调“赏”的重要性。没有对紫砂壶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综合的把玩和赏析,就难以超越技术层面的鉴别,难以掌握“壶性”。孔子说“玩索而有得”,这句话值得深思。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说》里说“玩古董有却病延年之助”,只要心胸悠畅,神情怡然,是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的。他又说“古董非草草可玩也。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这实际是说玩古董作为一种高雅的欣赏活动,需要一个与心境相适应的好环境。以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重“鉴”轻“赏”,有实物而无视角,有知识而无感觉,有经验而无理念,有壶内功夫而无壶外功夫,影响了他们对紫砂壶价值鉴定水平的提高。
任何文物艺术品的鉴定都可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两个方面。以紫砂壶为例,器型、质地、包浆、题款和印章等都属于辅助依据,而作品的时代气息和工艺师的个人风格应是主要依据。但是,由于前面谈到的种种特殊原因,与字画、瓷器和青铜器等文物艺术品相比,紫砂壶的时代气息和工艺师的个人风格总的来说认定起来难度稍大一些。尽管如此,如果仔细分析比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以时代气息而论,紫砂壶经历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等几个大的历史时代,有的时代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细分几个历史时期,不同时期的作品,受社会风气和艺术思潮影响,其气息多多少少地会有所差异,有时粗犷,有时工细;有时质朴,有时雕饰;有时肖形,有时夸张;有时崇古,有时尚新;等等。一件体现时代气息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周围环境的映像,当然,这种折射不会像镜子那样直接与明显。
以工艺师的个人风格而论,工艺师在性格、素养、兴趣爱好、艺术追求等方面有所差异,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方式就会有所差异,其作品风格也多多少少地会有所差异。他们有的擅做花壶,有的擅做光壶;有的擅做圆壶,有的擅做方壶。有些工艺师早年能做很多样式的壶,但最终拿手的和被社会承认的只是少数几种。不同的工艺师,即使做同一个样子的壶,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是各有侧重的。工艺师对某一类题材研究深,制作精,并逐渐为社会上懂行的爱好者所认同和认购,他们所精深的方面一定是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同行,因而形成了区别于他人的个人风格。越是富有神韵的名家精品,个性就越鲜明。
有些壶型为一位大师首创,得到社会认可,经过后世多位大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才成为经典壶型的。当然,同一个壶型的不同作品,有的后世大师做得比前代大师好,也有的前代大师的作品后人确难超越。像树瘿壶、鱼化龙壶、僧帽壶、井栏壶、掇球壶、汉君壶等,历史上都有多位大师做同一个壶型,但做出来的壶还是或明显或微妙地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成为艺术上的“这一个”。只有这样,同一个壶型的不同作品才分别具有存在和传世的价值,这个壶型也才能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例如鱼化龙壶,就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含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有专家认为“龙戏海涛”壶就是鱼化龙壶,陈仲美就是鱼化龙壶的创造者。但是,直到经过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紫砂巨匠邵大亨精巧的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型。后世许多人都曾仿制鱼化龙壶,然而没有一件仿制品在造型尤其是气韵方面能与邵大亨相比。清末紫砂艺人黄玉鳞模仿邵大亨,但做了一些改动,后来他的鱼化龙壶取代邵大亨,成为鱼化龙壶的标准样式。黄玉鳞之后,清末民初的紫砂艺人俞国良也擅制鱼化龙壶,形式与黄玉鳞的几乎相同,已故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就藏有一把俞国良的鱼化龙壶。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等都制作过精致的鱼化龙壶,使这一壶型得以发展。据《收藏》杂志2002年第七期陈颂雎《鱼化龙壶漫话》一文介绍,一位收藏爱好者藏有一把鱼化龙壶,壶形与黄玉鳞的鱼化龙壶一样,而他自己却认为它是一把乾隆年间的紫砂壶,那么这显然是不对的。
因此,紫砂壶鉴定要借鉴一些字画鉴定专家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根据具体对象善于选择利用主要依据或辅助依据,有时还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通体仿冒的作品,因为仿冒者与原作者的时代和个性不同,其艺术特色必然有所不同。同时代的仿冒者,虽然与原作者处于同一个时代,但是由于他们的个性不会完全相同,因而艺术水平也必然有所差异。
总之,紫砂壶“鉴”难,需“赏”;而“赏”则侧重在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的把握,又谈何容易。
收藏紫砂壶,“鉴”是辨明真伪,“赏”是分清高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往往需要更加深厚、博通的艺术修养,更加敏锐、准确的艺术观察力和判断力。
分清高下,首先要明确树立精品意识,知道什么是精品,为什么要收藏精品,这是投资收藏紫砂壶保值增值的必要前提。
树立精品意识,就要知道什么是精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精品应有“原创性、独特性、明晰性、感染力,以及创作者在创造过程中是无欺的、真诚的真实性”。这句话用在文物艺术品上,就是:凡是凝聚作者创造才华,具有原汁原味、风格突出、一目了然、打动人心等特点的珍稀的文物艺术品,才是精品。紫砂壶收藏者应该收藏的就是这样的精品,最好能够收藏到极品或绝品。
近二十年来,紫砂壶市场总体价格经历了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又由低到高的几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市场处于低谷时,一些紫砂壶投资者觉得藏品贬了值,经济上吃了亏,显得灰心丧气,但那些投资购藏精品的紫砂壶收藏者,还是以较小的损失或根本无损失而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那些清代民国紫砂名家的精品,保持住了原有的价位,并随着经济势头渐缓而有所上扬。这是因为,精品毕竟比较坚挺,大浪淘去的是那些缺乏特点乃至粗制滥造的东西。这样看来,紫砂壶市场的这几次波动客观上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它严肃地告诉人们:第一,买精品最抗跌,最保险;第二,精品不是很多,需要下工夫寻找;第三,要有追求精品的恒心和信心,不要随大流,赶时髦,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跟着倒霉。
分清高下,还要有深邃和长远的文化眼光,始终不移地将投资的重点放在那些艺术风格突出、文化品位不俗的作品上,这是投资收藏紫砂壶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径和必然归宿。
文物艺术品从其本质上说是文化,是那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东西。比起其他文物艺术品,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历代文人投注在紫砂壶身上的热情和智慧也更大一些。因此,紫砂壶可以说是真正的文玩、雅玩、清玩。要收藏紫砂壶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文化素质指收藏者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也包括收藏者的人生观、道德观等,鉴赏能力则指收藏者美学、心理学、美术、书法等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有时,紫砂壶收藏者往往能从雕塑、建筑、戏曲等紫砂壶以外的方面吸收营养,获取灵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此外,多读一些紫砂壶研究和欣赏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掌握理论基础,充实头脑,由理论而实践,由实践再理论,认识得以螺旋式提升,在收藏品位上才能更上一层楼。
富而思文,富而思乐。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品位高的紫砂壶作为雅玩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会越来越凸现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