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刷新中国货币史

(2014-12-30 20:25:06)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文史

刷新中国货币史

——百年“袁大头”之二
罗文华


    1914年诞生于天津的“袁大头”银元,作为法定国币,很快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而且深受百姓欢迎。如今,仍可从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画面:旧时手拿“袁大头”的人,都要用手指捏紧它,将边齿一侧放在嘴前使劲儿一吹,然后立即放在耳边去听那“嗡嗡”作响的声音。可以说,这是民国时期人们消费时的一个程式化、标准化动作。其实,现在逛古玩市场依然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这是鉴定银元真伪最简便的方法。“袁大头”是版别最多的中国银元,但它同时又是学习鉴定中国各种银元的敲门砖和练功券。过去的生意人,现在的收藏家,都要过鉴别“袁大头”这一关。笔者有时到一些熟识的钱币店小坐,店主闲暇时便拿起两枚“袁大头”相互轻轻敲击,先声悦耳,余音绵长,将人带入对百年历史风云的回味中。
    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到镇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祥林嫂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同在一个鲁镇,祥林嫂给四婶家做女佣领的是铜钱,而到土地庙捐门槛却要换算成鹰洋。
    清末民初,市面上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其中在中国流通的鹰洋、站洋、坐洋等外国货币竟达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货币规格不一,折算繁琐,兑价常常浮动不定。光绪年间,各省铸造银元,却与当初铸造纹银一样,不仅重量和成色不能统一,数量也难以控制。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因急于用款,不仅加工赶铸银元,还滥铸铜元,滥发钞票,币制更加混乱。民国建立后,中央财政几乎有出无入,危机严重。从短期来说,发行纸币亦不失为敛财妙法,只是纸币是银元的代表者,是兑换券,若没有银元的充分准备和广泛流通,纸币信用亦难确立。
    当此之时,币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袁大头”正是基于此而诞生的,也是银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铸造,加上其信誉很高,“袁大头”数量增多,仅1914年至1917年,各地铸造“袁大头”总量就达到5.9亿元,流通渐广,进入良性循环。“袁大头”的通行促进了银元的统一,也为“废两改元”准备了条件,在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来考量,商品流通和交换中使用“单一货币”是一种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成为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形制各异、轻重不等、大小不一的混乱局面,克服了货币换算上的困难,消除了商品交换的货币障碍,减少了交易成本,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1914年袁世凯推出以铸行国币“袁大头”为重心的货币统一和改革政策,对中国货币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容小觑。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饱受批评的政治人物,而“袁大头”银元可能是他留下的最少有争议的政治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