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点将录:罗文华(作者王成玉)
罗文华
文华按:2014年9月29日《藏书报》刊发了《书话点将录:罗文华》一文。作者王成玉先生是武汉著名学者、藏书家。现将该文贴于本博,并借此机会向王成玉先生深致谢意。
书话点将录:罗文华
王成玉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个“书话热”,除了出版社出版“书话丛书”外,在报刊杂志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书话的文字。风云际会,万马奔跃。可惜,好景不长,深入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完全展开。罗文华先生兼报人、作家、学者于一身,站在时代的前沿,眼光锐利,曾有长篇论文研究书话,至今读来,仍不乏真知灼见,对新时期书话研究颇有开山之功。
他在1996年6月号《天津文学》杂志发表的《一种特殊的散文——论书话》中认为“书话与书评各有所职”,否则“不利于它们分别作为相互独立的文体健康地发展”,而“一个好的散文家或者一个好的学问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书话家”,因为后者的前提是要“学识渊博,修养丰赡”。他还指出:书话要有书卷气,又要有文体美。而“‘抄书’,不仅省去读者找书之力,而且通过作者对引文稍加诠释,嚼饭哺人,使读者容易读懂,事半功倍。”都快二十年了,他说的这些话对我们今天认识书话仍有很大的启发。与此同时,徐雁平在《出版广角》又有《给书话划个框框》。作者希望“给书话划个框框,只是希望它健康发展而不至于毁于泥沙俱下的热热闹闹之中。”他又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书话的过分泛化只能毁坏书话的这种新文体。”可见现在书话出现的问题在“书话热”中就已经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怪不得有很多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在一片混沌之中自生自灭,一个好端端的文体至今还在文坛上飘荡,像雾像雨又像风也。
就在此时,罗文华先生又站了出来,写了一篇《给书话“啃老族”扎一针》。他说这些“啃老族”:“第一步,给那些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文化老人写信,充分表达自己渴慕已久的心情,以及亟待学习的愿望。同时,汇上书款,要求文化老人在其著作上签名后寄来,自己会好好拜读、珍藏。当然,也会有一些年轻的作者不辞千里之远,提着土特产,直接登门拜访文化老人,这样当场就能够得到签名本,而且拿着头一位文化老人的签名本再找第二位索要签名本,就会容易一些了。第二步,利用已经到手的文化老人签名本做文章,写书话。这些‘书话’大抵是一个套路:先写自己在没认识老先生之前,就如何崇拜老先生,如何做梦都想见到老先生;再写见到老先生或接到老先生寄来的书之后,老先生对待自己是多么的热情,老先生表现出多么高的人格魅力,自己是多么的感动;最后则是对老先生其人其书的大段介绍,基本上是从老先生的书里抄的,而且抄的路数一样——不同作者写同一老人,就像是一个作者写的。第三步,将这些‘书话’投给报刊。一些小报小刊的编辑,既约不来老先生写的稿件,又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见有写文化老人的稿件,为求名人效应,也不加甄别审理,就给这样的‘书话’大开绿灯。而这些‘书话’作者得名得利,吃惯了甜头,进而聚文凑册,买个书号一印,书出来后再给老先生们寄去‘求正’,哄得老先生们高兴,再赠来更多的签名本乃至墨宝……。”
成玉曰:我与罗文华先生相识亦久矣。虽然闻声不见面,但经常在网上沟通,受益非浅。在当代人的书评书话中,罗文华先生每有新作,都切中时弊,深得爱书人喜欢。不仅是“学识渊博,修养丰赡”,更是一位讲真话的敢言之士,难能可贵也。
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喜读经典成一家。风雨不改来时路,辣手妙语说书话。
原文地址(王成玉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4c720102vayz.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