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文华讲藏书课(作者董国和)
罗文华
文华按:近见网上贴有《听罗文华讲藏书课》一文,原刊于2009年5月21日《温州读书报》。作者董国和先生是河北唐山著名藏书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专家。现将该文贴于本博,并借此机会向董国和先生及《温州读书报》主编卢礼阳先生深致谢意。
听罗文华讲藏书课
董国和
每个爱书人都想成为藏书家,但若美梦成真,须得闯三关。如过不了这三道坎,注定此梦难圆。怎样能顺利闯关呢?听罗文华先生讲的藏书课,会大有帮助。
《与时光同醉》是罗先生的一本书话集,其中有十二篇文章,可看作是他传授藏书妙招的讲义。它们均出在《书房芸香》一辑,分别是《藏书者自我定位》《藏书与家境》《藏书的本钱》《藏书家的学问》《藏书家的品德》《藏书与本职工作》《藏书与休闲》《藏书家的的家庭》《藏书的数量》《藏书的个体质量》《藏书的整体质量》和《藏书家的标准》。十二课又可分为三大部分,可帮闯关者热身。
在这三部分中,《藏书与家境》、《藏书的本钱》和《藏书家的家庭》,可算作启蒙。它们开明宗义,先讲藏书是一种消费,而且还开消很大、特容易上瘾。消费就需要钱,而家底只有自己最清楚,这就要量入为出,千万别捉襟见肘。如因此影响了家庭生活,那就会适得其反。除此之外,还得夫妻和睦。这就是说,藏书的家境必须富裕,首先是衣食无忧。如果衣食难保,那就免生此念。具备这个条件,还必须夫唱妇随。因藏书得夫妻反目、家庭不和,还是不藏为好。所以说,藏书家的“军功章”,也都有他们爱人的“一半”。
闯过了家庭关,藏书还得选定个目标,这就要听《藏书者自我定位》这堂课,先给自已来个合理定位。罗先生将藏书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初级型,因学习、工作或日常需要,一般性地存书,收藏意识不强,数量有限;中级型,为藏书而藏书,追求数量,而且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缺乏鉴赏能力,不懂得研宄书中的学问;高级型,善于利用藏书为研究和写作服务,同时根据研究和写作的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藏书,使藏书不仅丰赡而且富有个性”。人贵有自知之明,按此标准“对号入座”,就不会误入岐途。磨刀不误砍柴功,认准了方向,就可以奋力拼博了。
只有闯过“高级型”这道大坎,才有望摘取藏书家桂冠。它最具诱惑力、最令人想往,但也最难攀到顶峰。这就应当在《藏书家的学问》《藏书家的品德》《藏书的数量》和《藏书家的标准》更上一层楼。关于藏书的数量,它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是因人、因时和因地而异;同样,对于藏书家的标准,也很难达成共识。但在罗先生看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资格做藏书家,除了要看他藏书的数量和质量外,还要看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即藏与用相结合;许多真正的藏书家,其藏书之名被其职业成就或社会贡献之名所掩,反倒不为人曙目”。鲁迅和胡适就是这样的著名人物,现在许多所谓的藏书家,也难望其项背。知此,与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不如“高垒墙、缓称王”好。
这也就涉及《藏书家的学问》《藏书家的品德》的认识问题。藏书家如无学问,也就不懂鉴别。清代藏书家孙从添说:“夫藏书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辩色、聋之听音”,真是入木三分。所以罗先生认为:当代藏书家应当掌握专业学、书籍学和收藏学,才能独具慧眼。而说到藏书家的品德,更是至关紧要。伪藏书家免不了上当受骗,也“很难谈得上什么道德品质;然而,藏书家的学问高深,藏品高档,也并不能代表藏书家的品德高尚”。康生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学问不能说不高深,藏品不能说不高档,但就因他巧取豪夺、不择手段,也就被判定为“另类藏书家”。而唯有“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藏之有道,传之有道,就能够在平凡的藏书的生涯中显现出高尚的道高德情操”。这应是每个有志藏书者最起码、最高尚的追求,当然也是最难闯过的大关。
除此之外,《藏书与本职工作》、《藏书与休闲》、《藏书的个体质量》、《藏书的整体质量》,也对夺冠大有帮助。藏书与本职工作有益无害,藏书也是超级的休闲;藏书的个体质量须用“老少名贵奇真善美”来衡量;藏书的整体质量则应当从“立格甚严,必须致用,从不滥收”来要求。知此,选书则会心态从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此心态和见识,他不仅摘取了天津市十大藏书家桂冠,还赢得文化界十大才子美誉。而他的华山论剑,就是希望爱书人都能成为真正的藏书家。
听罗先生讲藏书课,真好。
原文地址:http://www.wzlib.cn/wzdsb/sx/200905/t20090521_65569.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