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风汉韵半两钱

(2013-10-26 11:34:30)
标签:

文化

分类: 藏品藏识

秦风汉韵半两钱
罗文华

秦风汉韵半两钱
本文作者收藏的战国、秦、汉时期多种版式的半两钱

 

    两千多年前流行的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形态,是战国时期秦国、秦代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生活、商品交换活动中最核心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半两钱为青铜所铸,圆形方孔。钱名曰“半两”,是因为除了币面方孔两侧铸有这两个篆字外,早期铸行的确实是计重钱,即重如其文。当时规定一两为二十四铢,半两钱重十二铢。战国时期秦国半两钱文为大篆体,秦代半两钱文则改为由丞相李斯编创的小篆体。
    半两钱的铸行,从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到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跨越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仅汉初半两钱就出现了八铢半两、四铢半两及“榆荚半两”等多种样式,有些版式相互之间很难分辨。寒斋所存百余枚半两钱,一直分别装在几个小袋里,即与半两钱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关。十几年来,我在古玩市场多次遇到过成批的半两钱,每次所遇,无论是十几枚还是几十枚,大概原来都是埋在同坑的,具有相近的体貌特征;而不同次遇到的半两钱,每批之间的体貌特征便有所差异。我将每次购得的半两钱装在一个小袋里,尽量不与其他批次的半两钱混淆,这样做起码可以让自己记住这些钱不同的来源,方便以后进一步分类研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同时也统一了中国的货币制度,诏令钱分二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秦半两钱遂成为全国法定的铜钱。这种圆形方孔形式还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国铸币的基本模式。战国时期各国钱币形态不同,可谓百花齐放,有时泉友们聊天,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当时换成另外一个国家来统一中国,那么后来两千年中国人通用的铜钱会不会变成铲形的(布币)、刀形的(刀币)或者鬼脸形的(蚁鼻钱)?
    近代古泉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钱:“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两人使用的都是秦半两钱。刘邦进驻咸阳时,一些官吏送他钱作为盘缠,大家送的都是三枚秦半两,唯独萧何送了五枚。据《史记》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既杀项羽,天下已定,开始论功行赏,刘邦对武将大都封的是八千户食邑,唯独封给萧何一万户。诸将不服,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未真正作战,为何反而高升?刘邦回答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武将们听了,便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萧何比其他同僚多两千户食邑,也被认为有着当年两枚秦半两钱的功劳。可见楚汉战争时铸钱不多,趁钱的人亦少,凡事也不是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予之间,也就是几个钱。有人推算,萧何送给刘邦的五枚秦半两,按当时物价几乎可以买米一石,已为极重之人情。
    从现存半两钱实物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半两之名,但它们的大小、薄厚、轻重相差极为悬殊。虽然出现过高后二年(前186)官铸大样薄肉的八铢半两钱等力图改进铸币质量的事情,但总体上还是处于持续减重过程。其中一种在中国货币史上特别有名的“榆荚半两”,也叫“荚钱”,因钱身轻小如榆荚而得名。汉初承袭秦制,沿用秦半两钱。楚汉战争使得民生凋敝、财政困难,汉高祖遂以秦钱体重难用为由,允许民间减重铸钱。哪知一减不可收拾,恶钱泛滥,最轻的“荚钱”尚不足一克,入水不沉,应手而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而有记录的货币减重行为,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米每石高达万钱,马一匹竟值百金。
    民间盛传秦半两钱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有治疗人体跌打损伤的特殊效果。据说,秦始皇时期的半两钱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而且只有这个时期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但是此矿在秦始皇时期已被采尽,所以后来历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效了。一次,当代著名作家冯牧在甘肃敦煌遭遇车祸,断了两根软肋,一位老中医为他治疗,疗效神奇,很快就痊愈了。这位老中医用的是祖传秘方,用药量很少,而且是每星期用一次药,这个秘方的主要的一味药就是秦半两铜钱。
    我没有考证过半两钱的药性究竟有多么神奇,我只知道秦半两钱含铅、锡较多,西汉初期半两钱铅、锡成分大幅度下降,铜含量上升,并扩大了铁的含量比例,硬度和质地优于秦半两钱。我还知道,近年有人收购半两钱,回炉后用于仿制青铜器。
    我格外喜爱半两钱,觉得这种钱币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收藏价值。首先,半两钱是中国首次实现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形态,开创了两千年中国铸币的基本模式,其历史意义自然不低。其次,半两钱具有美恶混杂、轻重无常、减重频繁的显著特点,使得其品貌种类异常丰富,收藏空间十分广阔。此外,半两钱充分体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铸造工艺和审美风格,其欣赏价值远远高于后代铸造的一般流通钱币,有的一币之上“半两”两个篆字真如神来之笔,仿佛秦风仍在,汉韵犹存,耐人寻味,令人神往。
    与我同样喜爱半两钱的朋友,大有人在。浏览钱币收藏网站,经常可以看到“半两协会”的标识,起先以为真有这么一个协会组织,后来在网上搜来搜去,也没有找到这个协会的具体领导和组织机构,才知道这是一群“半两钱发烧友”在网上共用的旗号。这些泉友对半两钱研究得很细致,并且以“半两协会”的名义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网文。例如,有网友将好的半两钱分为三个类别和等级:第一类,形制粗糙,毛边和浇茬保留完整,币体奇形怪状,文字大篆古奇,这便是一级半两钱。第二类,形制趋于精整,字体小篆味浓,文字笔画和布局均匀,但暴字是其特点,暴字配上一个养眼的品相,就是二级半两钱。第三类,是一些品相极好的常见半两钱,可以作为半两钱的标准器,这也就是三级半两钱了。这位网友还说,在收藏半两钱的过程中标准实际上是很灵活的,对半两钱等级的划分,应该结合文字、形制、直径、重量、存世量等因素综合考虑,这是一个细活儿,要在长期的收藏实践中慢慢地对比归纳。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是真正的经验之谈,这些话在很多专门研究钱币的著作里是找不到的。“半两协会”虽然是虚拟的,但这个网络平台汇聚了不少精英泉友,我建议这些天南海北的泉友将来可以见见面,成立一个实体的“半两协会”。
    半两钱收藏价值虽高,但其在古玩市场的整体价位却一直不高。目前普通半两钱一枚仅售十几元、几十元,好一些的可以售至数百元、上千元。有学者估计西汉初期半两钱的流通数量应该有一两百亿枚的规模,虽经两千余年,迄今流传依然不会太少,这是汉半两钱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比较而言,秦半两钱尤其是战国时期秦国半两钱就显得稀少些,价格自然也要高些。但是市场价格的高低并不妨碍半两钱在中国钱币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譬如在2008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纪念银币图案中,中国钱币的代表即是秦半两钱,外国钱币选用了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母狼哺婴银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枚秦半两钱,与商周青铜尊、钟、簋、壶等一起被列为该馆珍藏的中国十大青铜器,亦足见国际上对半两钱的重视。

 

秦风汉韵半两钱 曾经同坑的几枚西汉四铢半两钱(本文作者收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