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理应是文化遗产保护者
罗文华
桃花绽放时节,在罗澍伟、陈克、陈志强、金彭育、卞学诊等著名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专家和民建天津市委及南开区委的发起与支持下,天津市历史学学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成立了。该会成立后,将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法律学习教育活动、文化专题讲座活动、社会宣传普及活动、文化遗产收藏展览、文化遗产日集中活动及文化遗产保护征文活动,努力把天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天津发展了,富裕了,文化遗产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天津各界人士的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津,拥有深厚、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一大亮点,就是拥有众多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他们热爱天津,钟情于天津文化,专门收藏或侧重收藏与天津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和文献,在成就自己收藏事业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天津地方文化。他们往往执著于此数十年,自觉自愿,无怨无悔,是天津文化遗产的民间守护神。
自清初迄今三百多年,注重集藏乡梓文物和文献的这个好传统,在天津从未中断。天津当代著名收藏家龚望、张仲、华非、章用秀等先生,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优秀传统,他们以各自丰富而特殊的藏品佐证了天津辉煌的文明史,有些还填补了天津历史研究的空白,起到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不易起到的作用。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主要发起者和负责人李刚先生,就是一位著名收藏家,也是天津市十大藏书家之一。二十年多年来,他以搜集天津近代票证、图书等纸质文物为己任。他认为收藏家理应是文化遗产保护者,发誓“不能从自己手里漏掉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他曾经为购藏珍贵文物史料,急于筹集资金,下狠心卖过自己的住房和汽车。一位耄耋之年的著名学者在看了李刚家里满坑满谷、令人目不暇接的藏品后评价道:“对乡梓文化痴迷、热爱和用心、用力到如此程度,实属平生所罕见……这确是一位‘风尘非所愿,收藏本相宜’的有心人。”我也有幸到李刚府上观赏过他那些琳琅满目、令人惊叹的稀见藏品,我们一起逛古玩旧书市场时更是经常聊收藏,聊文保。每每看到他对乡邦文献的痴迷程度,我都会想起南
宋诗人杨万里《题唐德明建一斋》中的诗句:“平生刺头钻故纸,晚知此道无多子。”
怀着保护天津文化遗产的信念,李刚成为一位“有心”的收藏家。在他的政治类藏品中,有1948年南开大学和华北学联“反饥饿”运动中散发的传单。在他的经济类藏品中,有抗战胜利后天津自制出中国第一辆三轮汽车的相关档案、契证和全部照片。在他的教育宣传类藏品中,有关于天津崇化学会的系列文档……如果将这些藏品展示在李刚准备筹建的博物馆里,就是一部真实、丰富、形象、生动的天津近现代史。
虽然李刚的很多藏品都是“孤品”,但他从不自珍秘藏,总是乐于服务大众媒体。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李刚在媒体上公布了自己珍藏的《流线型客车行驶纪念册》与大家分享,这本纪念册是流线型客车开行当日,即1950年6月20日,由当时的天津铁路运输管理局赠送给首批乘客的。2010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李刚拿出1946年陈泽民编写的《八年苦——日寇侵略中国津市经过》,供媒体宣传,希望大家铭记那段历史。李刚的这些举动,凸显了藏品的社会价值,受到读者关注和好评。
“收藏热”在国内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但是与中国历史相比,与国外相比,当代国内真正有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的大收藏家却只是凤毛麟角。这与很多收藏家一味追求投资价值、眼界局限于藏品本身有很大关系。如果收藏家们多一些文化责任,多一些社会担当,收藏的内涵和外延就会不断丰富和发展,收藏家也就能更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