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水西庄要有一间真正的书房
罗文华
水西庄复原效果图
水西庄,是天津文人的一个梦。复建水西庄,寄寓着当代天津文人振兴天津文化的殷切希望。理想的水西庄,是真正文化的水西庄,而不只是传统的符号、旅游的景点或者城市的饰品。
复建文化的水西庄,意义非凡,但洵非易事。
难点之一,是环境巨变。历史上的水西庄地处城西三里,河滨郊野,水木清丽,风景幽雅;而今要复建在高楼林立、华厦麇集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中,最多能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很难营造出古典、高雅、闲适、静谧的文化氛围。
难点之二,是传承失绪。昔日水西庄的楼台亭榭早已荡然无存,踏访原址几乎无从寻踪,其遗物仅可见一对移置于他处的石狮。历史的断陷和文物的缺失,可能使水西庄复建工程成为难度很大的古代建筑园林复建工程,至少要比复建圆明园困难。复建后,专家和市民在文化理性和情感上能否认可和接受,必将面临重大考验。
难点之三,是水西庄本身历史文化的复杂多样。水西庄建成至今近三百年,兴旺时期达一百多年,其间几经扩建、整修,变化极大,选择哪个时期、哪种风格的水西庄作为复建模本,是依据乾隆初年的《秋庄夜雨读书图》,还是依据道光年间的《水西庄修禊图》?哪一种模本更能反映水西庄文化风貌和天津文化特色?这是一门颇耐推究的大学问。
总之,成功复建一座文化的水西庄,需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充分准备、谨慎从事。
复建文化的水西庄,体现数百年天津的人文繁盛、艺术风雅,建议至少要复建一间真正的文人书房。乾隆初年查为仁曾在水西庄修筑澹宜书屋,他于《澹宜书屋六咏》小序中描述说:“今冬就其屋旁隙地,广为数所,有室可以储书,有楼可以眺听,有堂有庵有廊可以觞咏,可以结跏,可以步蹀,闲冷之事,无不宜之。”该书收入的应和之作分别来自长洲沈德潜、海宁陈邦彦、仁和吴廷华、钱塘符曾等27人,大都是驰誉全国的一流的文人学者。他们应查氏之邀来此驻足,休闲游赏,尽情描述水西庄的美景佳色,称颂主人的精深学识和“身与白云共吞吐,心闲何必身出家”的高旷胸怀。可见,澹宜书屋对“南北诸公”有着十足的吸引力。
竹间楼,亦为水西庄中建筑,与澹宜书屋相对,是查为仁的读书处。道光初年,津门著名文士梅成栋参与重修水西庄,追慕查氏之竹间楼,希复旧观,故以“欲起竹间楼”作为名室,并著有《欲起竹间楼存稿》,是天津重要的乡邦文献。欲起竹间楼及《欲起竹间楼存稿》,是对水西庄开创的天津读书文化的弘扬。
中国古代读书的环境,特别是明清时期独立的书房,与中国古代园林相融共生。古代书房清简古雅、自然恬静的氛围,与文人园林穷幽极览、天人合一的环境互为呼应,共同体现出古代文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旨趣和忘形放怀的精神追求。如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时乎坐陈钟鼎,几列琴书,榻排松窗之下,图展兰室之中,帘栊香霭,栏槛花妍。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日,冰玉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孰过于此?”倘若复建水西庄之澹宜书屋、竹间楼,就要尽力表达这样的文化情怀,体现以水西庄主人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广置文物图籍,“寄情于山水禅悦,交友于书卷之间”的文化生活风貌。
去年10月初,天津市河北区首批十个公园书吧初步建成,开始免费对外开放。这个被整体命名为“津城书吧”项目的建设和使用,给广大市民提供了融入自然、享受生活的高品质阅读空间。人们可以在游览公园之余步入书吧,同时感受书香与花香,在越来越喧嚣的都市中享受片刻慢节奏的休闲生活。在曹家花园里,一座探入湖心的典雅别致的建筑“日新堂”,便被专门开辟出来作为公园书吧,而且还有个十分风雅的名字叫“遂闲书屋”。这座书屋采用清末民初典型民居的建筑样式,宽敞的大厅里整齐地摆放着镂空仿古书架,插架图书琳琅满目,几把古典式木椅围绕在方桌旁,墙角处摆放着盆栽绿色植物,墙上还挂着书法匾额,俨然一间清代学者书斋。在水西庄复建书房,可以借鉴公园书吧的经验,将书房建设成重点收藏天津文史图书、方便天津文人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的文人书吧、文化沙龙,为繁荣天津文化添砖加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