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字好微妙
罗文华
我们身处在一个微时代中,这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在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
其实从文化的角度看,历史上是曾经多次出现过“微时代”的。留下文字的,如《世说新语》,它是一千多年前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期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有一千多则。这一千多则故事,其中很多都可以称为信息,假若放在今天,皆是微博和手机短信最合适的内容。此后,唐、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的笔记和文言小说,且不乏精短而具有时效性者,从中很容易地就可以编选一本《历代“微博”选》。
读过数遍清代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感觉它比起以往的笔记小说来,具有更加自觉的主题意识。书中不少篇什,或讥刺道学先生的迂腐虚伪,或揭示世情人心的险恶卑俗,或阐发人生的智慧和经验,于今读来并不觉得过时,且能品出新意。如写刘羽冲癖好古书而又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唯此六字”,真实地勾画出一个迂阔的读书人形象,表现了不可盲目崇古、更不可泥古不化的主题,其给世人以启发和警示的效果,不输于时下那些传播迅速的精彩“段子”。
由“微博体”名著《阅微草堂笔记》进而想到:纪晓岚为什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阅微草堂”?“阅微”之“微”其意何在?原来,纪晓岚曾经专门为阅微草堂写过一首诗:“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据此“微言终日阅”,便可知“阅微”一词的来历了。“阅微”,是说自己阅历较少,有待于经常学习更多的微言,从中吸收营养;而“微言”在这里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精深微妙的言辞,二是指隐微不显、委婉讽谏的言辞。这两种释义的“微言”,都与我们今天的微博、微时代在“微”的实质上有所贯通。此外,鲁迅高度评价《阅微草堂笔记》“发人间之幽微……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成为纪晓岚的隔世知音,也是对“微”的一种深刻阐释。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微博已经迅速走进千家万户,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具活力的文化也随之“微”了起来,“微电影”、“微书话”等借机旗帜高张,有人出版了名为《微书话》的书,一些报纸的读书版还开设了“微书话”专栏,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微时代,向人们提出了研究和利用“微文化”的课题。
二三十年前在中国流行的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现在,可以叫它“微小说”了。四川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丛书,作者囊括了从鲁迅到聂鑫森。在该丛书的总序里,王蒙再次发表了他的观点:“微型小说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表现出来的本领。”王氏之“微”观,颇中肯綮,耐人寻味。
结合历史的经验看,“微”的重生,起初一般只是侧重于形式的“短小”;真正做到内容的“精悍”,尤其是公众认同的“精悍”,尚需时日,尚需努力。技术革命、通讯革命和传播革命的成果,不应仅仅局限在方便快捷上,它应该使我们的思维更活跃,使我们的视角更丰富。
“微”,哪怕只是一滴水,也要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