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摊琐记(一)
罗文华
2012年3月17日,周六,阴。
虽然从自家阳台就能望见古文化街文化小城旧书市场,但禁不住我磨磨蹭蹭,到旧书市场已是上午11点了。儿子罗丹一早有事去学校了,我只好自己逛了。
天气阴沉,不冷不热,书市人流属于中等偏多。先逛小广场,在一位戴眼镜的大爷(我和罗丹称其为“校长”)摊上买了几张旧车票、旧存车票。又逛小院,遇见著名票证收藏家陆克勤先生。陆大爷说,他正忙着写一本书。这老头儿年逾七旬了,还特别勤奋,每周都来逛摊淘宝。一家书店在小院里铺了一堆旧书刊,我翻了翻,找到一张1969年出版、1970年重印的北京地图。虽然我已经存了好几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地图,但见这张品相很好,遂问价。店员问过店主,答曰10元。我觉得不贵,掏钱成交。扫了几眼该图,那时的北京市区图,还没把北京大学圈进来呢。摊上还有一本20世纪60年代的植物学教材,里面夹着几片枯干的树叶,当是那时的标本,但我觉得没有多大用处,就没问价。
复转至小广场,到老刘摊上,让他拿出新上的货。平时罗丹买老刘的票证最频最多,今天罗丹没来,我又没有他的记性好,记不住买过哪些票证,所以只能让老刘拿我没看过的货。老刘就从怀里掏出一沓票证,说是特意给罗丹留的。我接过来,拿到一边,静下心来仔细翻看了十几分钟,挑了几十张天津旧电影票、旧车票。有几种天津旧存车票,我记得家里未存,如大连道、聂公祠等存车处的,也挑了出来。老刘又推荐给我一张20世纪70年代天津小兽车通行证、一本1964年历书,说价格很便宜,建议我买下。随后,他又拿出一沓天津老照相馆的像片纸袋,大致有三十多件,说是让我先看看。我看都没怎么看,马上说,那咱俩谁也别细算,我就“一锅端”吧。老刘立刻同意,连同前面我挑的那些东西,大致算了个数,我们就成交了。过了一会儿,我发现老刘摊上还有几幅天津早年木版水印的齐白石、张大千、吴作人等人的名画,都是印刷厂流出来的纸样,有的印得效果很好,就挑了一幅张大千的《李白行吟图》。老刘说:不好意思要您钱了,送给您吧。我注意到老刘摊上有一封信,是1991年12月王素贞同志治丧委员会发给天津市新闻出版局某局长的讣告,内容是原天津市新华书店经理、离休干部王素贞逝世的消息,以及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王素贞(我们叫她“王老太”)在担任天津市古籍书店书记期间,和我太太关系很好,我们结婚前,她曾多次到我太太家串门。但我怕太太反对我收藏讣告,就没有拿走这封信。
在邻近老刘的马姐摊上,买了两件20世纪50年代初的故纸,都是一张售货单贴在一张发票上:一张是解放路起士林的售货单,系天津市政府某秘书买小点心、糖果等送给波兰领事和苏联领事所用;一张是三联书店天津分店售书单,上面有具体书名。
大约正午12点,在书市遇到著名藏书家、学者倪斯霆兄及其公子倪坦,与这爷俩儿聊了半个多小时。斯霆兄也是每周六必逛书摊的。
随后,我又到书友老马与人合租的连环画书店打了一晃。老马知道我曾经接触过季羡林先生和吴冠中先生,就拿出他近日收购的两幅署名季羡林的书法、一幅署名吴冠中的书法,让我看看怎么样。我只看了半秒钟,便告诉他:你的学生都比这字写得好,这能是真的吗?我又问老马:这“季羡林”和“吴冠中”的书法是从一家买的吗?老马回答:不是一家的。我问他:那为什么不仅这两个人的笔法写得相似,两方图章竟也像是同一个人刻的,而且连印泥的油性都一样呢?
老马又拿出一幅二四尺横幅的年画给我看。这幅画不是水印的,而是全手绘的,上面画着几个胖娃娃,是杨柳青风格的,但其中的紫色好像在杨柳青年画很少见到。老马问我:这幅画能卖三千元吗?我说:全手绘,画得挺细,没问题。老马邀我一起吃午饭,我说下午还有朋友过生日,改日再聚吧。
几分钟后,我回到家里,一看表,1点多了,太太已将饭菜准备好。没过一会儿,卓越网送来一箱书,里面有我昨天看了朱晓剑兄博文后订购的《北平》、《上海》、《南京》、《广州》和《杭州》。这套南京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都市地理小丛书”,源自1931年至194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都市地理小丛书”,作者倪锡英,他将枯燥的城市地理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此次重新装帧出版,旧版原貌设计在页心,周围是新版的简体字,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是“旧书新做”的又一成功样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