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罗文华
罗文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80
  • 关注人气:2,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装的艺术,请慎用

(2012-03-12 00:39:47)
分类: 书评书话

假装的艺术,请慎用
罗文华

 

  “有时候,假装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你在瑜伽课里装模作样,结果,一个下腰后,坏了事,你可能后半辈子都要像个翻过来的螃蟹一样过活了。你装作会开飞机,结果,被迫来到几万英尺的高空,面对电闪雷鸣,无处可逃,你岂不是傻了眼?不过,装作一个高品位的文化人或坚持前卫生活方式的时髦人士可是万无一失的。当然。这样的假装技术也需要研习,而本书所要做的。正是要为你提供假装的全套协助。从吃穿住行到情场问题。从音乐、话剧到精神分析……无所不包。请选好你的‘专业’方向,开始假装!”
    这是印在一年前出版的《假装的艺术》封底的编辑荐语。由于我对该书产生了一定的研究兴趣,前不久一见到新出版的《假装的艺术2》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让我不解的是,两本书虽然是同一家出版社出的,但前一本的作者是美国的文化评论人,后一本的作者却是英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人,而且翻译者也换了人。真不知这后一本是怎么成为前一本的“2”的,会不会是这家出版社看到前一本卖得好就硬凑了一本“2”来继续营利?难道这也是“假装的艺术”之一种?
    《假装的艺术》这样的书得以出版和畅销,自然是有着深厚而肥沃的社会土壤的。当今社会,信息疯狂传播,很多人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谈资就会被朋友冷落,被圈子摒弃,社交、把妹(这是我新近掌握的一个词汇,意即主动与美眉搭讪,诱使对方成为自己的女友)、接近上流人物,都需要与人交流的热门话题和时髦语言。而《假装的艺术》恰恰投其所好,教给这些人如何“‘装’出你的范儿来”,如何“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如何“耍幽默”,并能利用这些手法“轻而易举得到他人的崇拜和艳羡”。例如你如果与人谈论有关电影的话题,《假装的艺术》就教你:“装作精通电影简单无比,你只要掌握一些简单概念和专业用语即可……事实上,彻底不谈电影内容是个很帅的选择。就说说导演的八卦,或者对这个导演进行一些精神分析……不要说‘费德里科·费里尼’或‘大卫·柯南伯格’,要尊称他们的姓‘费里尼’、 ‘柯南伯格’。相反,说到男女演员的时候,可以只用他们名字,甚至是昵称,比如布拉德、妮可、梅尔……”通观全书,所谓“假装的艺术”,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学问,都是类似这种廉价的小聪明、小把戏。
    比较而言,我倒是觉得《假装的艺术2》封底《泰晤士报》的荐语颇有道理:“一大堆人坚持不懈地在书上、杂志上、网络上努力炮制出大量的‘不可错过的十大旅游胜地’、‘不可错过的好电影’、‘不可错过的100张专辑’。好吧,这本书就是要替你说一句‘够了!’屏蔽那些噪音,去开始寻找真正快乐的生活吧。”是的,人们在追求快乐方面,已经被外界的声音奴役了太久,这声音也包括“假装的艺术”。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文化人当中,确实不乏喜欢运用“假装的艺术”的人。我认识的一位文化人,只要我一遇见他,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他都会主动说:“你今天见到我可真是不易,我昨天晚上刚从美国飞回来,明天一早还要去新加坡……”下次遇见他,他还会主动说出这套话,只不过是把美国换成加拿大,把新加坡换成澳大利亚而已。我认识的另一位文化人,则一张嘴就是“我与艾青在西湖断桥边相识,脚下的残雪未消”,或者“我与顾城在西山古寺里相遇,头上的枫叶正红”。作为文化人,他们如此钟爱“假装的艺术”,那么他们制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只能是“伪文化”。
    在文艺界,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为了使自己的书画多卖几个钱,为了给自己多赚些出场费,说说大话,夸夸海口,一般来说,只要你不伤害别人,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也不会把你怎么样。以我的态度,如果你把假装作为手段来弥补或掩饰你生活的某些不真实,那么我会同情你,体谅你;但是如果你心安理得地把假装作为生活的常态来替代真实,那么我也只能鄙视你,厌恶你。
    尽管如此,假装也不要过分。尤其是自吹自擂,切忌过度。记住鲁迅的话:“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