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再说“鱼化龙”

分类: 紫砂壶谭 |
龙年再说“鱼化龙”
罗文华
紫砂壶里的有些壶型,由一位大师首创,得到社会认可后,又经过后世多位大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经典壶型。当然,同一个壶型的不同作品,有的后世大师做得比前代大师好,也有的前代大师的作品后人确难超越。像“树瘿壶”、“鱼化龙壶”、“僧帽壶”、“井栏壶”、“掇球壶”、“汉君壶”、“仿鼓壶”等,历史上都有多位大师做同一个壶型,但做出来的壶还是或明显或微妙地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成为艺术上的“这一个”。只有这样,同一个壶型的不同作品才分别具有存在和传世的价值,这个壶型也才能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鱼化龙壶”的壶型,就有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含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有专家认为“龙戏海涛”壶就是“鱼化龙壶”,陈仲美就是“鱼化龙壶”的创造者。但是,直到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型。后世许多紫砂艺人都曾仿制“鱼化龙壶”,然而没有一件仿制品在造型尤其是气韵方面能与邵大亨相比。
清末紫砂艺人黄玉麟模仿邵大亨的“鱼化龙壶”,但做了一些改动。后来他的“鱼化龙壶”取代邵大亨,成为“鱼化龙壶”的标准样式。黄玉麟所制“鱼化龙壶”,砂质温润细腻,紫里透红;壶面饰云浪纹,生动和顺,舒展流畅;鱼、龙、云浮雕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刻画精细,出神入化;作品整体风格奇巧俏丽。肩部前后有双穿孔耳环装配铜质软提梁。在相当一个时期制“鱼化龙壶”的名家中,做软耳提梁的只有黄玉麟一家。但也发现有的“鱼化龙壶”,艺术的风格是黄玉麟的,却打着邵大亨的款,这说明它们既不是黄玉鳞制的,也不是邵大亨制的,应是民国时期的制壶高手做的。在当时人眼里,邵大亨的壶比黄玉麟名气大,于是就打了邵大亨的款。
黄玉麟之后,清末民初的紫砂艺人俞国良也擅制“鱼化龙壶”,形式与黄玉鳞的几乎相同。当代苏州著名作家陆文夫就藏有一把俞国良的“鱼化龙壶”。1990年,陆文夫还为此写过一篇散文《得壶记趣》,先是发表在上海《文汇月刊》,后来编入《紫砂春秋》一书,成为写壶的名文。20世纪50年代,陆文夫爱逛苏州人民路、景德路、临顿路上卖旧艺术品的小古董店。有一天午饭后,他照例到那些小古董店里去巡视,忽然在一家大门堂内的小摊上,见到一把“鱼化龙”紫砂茶壶。他知道“鱼化龙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款式,民间很多,他少年时也在大户人家见过。可这把“鱼化龙壶”十分别致,紫黑而有光泽,造型的线条浑厚有力,精致而不繁琐。壶盖的捏手是祥云一朵,龙头可以伸缩,倒茶时龙嘴里便吐出舌头,有传统的民间乐趣。卖壶的人可能也使用了多年,壶内布满了茶垢。1990年5月13日晚,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厂长史俊棠、制壶名家徐秀棠及冯祖东等几位紫砂工艺家到陆文夫家作客。陆文夫待他们坐定之后便把“鱼化龙壶”拿出来,请他们看看这把壶到底出自何年何月何人之手,因为壶盖内有印记。他们轮流看过之后大为惊异,因为这是清代制壶名家俞国良的作品。徐秀棠说,此壶称为“熓灰鱼化龙”,烧制时壶内填满砻糠灰,放在烟道口烧制,成功率很低,保存得如此完整,实乃紫砂传器中之上品。
继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后,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现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等,都制作过精美的“鱼化龙壶”,使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近年来,很多中青年紫砂工艺师也在此壶型上多有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