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场为何纠纷少?
罗文华
近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周都要逛逛古玩市场或旧书市场。最常逛的,是天津的沈阳道古物市场和古文化街文化小城旧书市场,此外,还逛过北京、郑州、青岛、保定等地的古玩旧书市场。逛摊儿,不见得每次都能淘到宝贝,更多的是为了消闲散心、增长见识。喜欢逛古玩旧书市场的重要缘由,就是这里有一种独到的氛围——不但人气旺,而且纠纷少。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而且按照常理,人多的地方,事儿必定也多。然而,古玩旧书市场恰恰打破了这个常理,一直是人虽多而事儿却少。以周四上午的沈阳道古物市场大集为例,上千个古玩摊、几万名淘宝者,把沈阳道一带十来条马路、几个大院和停车场,包括很多小胡同,都塞得严严实实,挤得密密匝匝。“摩肩接踵”如果用在这里,就不必再查任何词典来解释了。在天津所有市场中,这里的摊主和顾客最多,这里的人口密度最大,这里的商品交易量极为可观,但在这里却很少能见到争执吵架的。而在其他市场,如百货商场、超市和菜市场,发生争执吵架现象的频率是不会这么低的。
听常去国外淘宝的朋友说,世界各地古玩旧书市场的氛围也普遍很好。例如东京国际展示场每年举办一次日本全国规模最大的古董展销,有上千个展位,场内人头攒动,但秩序良好。买卖双方言谈平和,绝无喧哗。场终人尽时,地上分外清洁。再如法国巴黎拉丁区塞纳河左岸的旧书市场,据说当年狄德罗、拿破仑、巴尔扎克等名人都曾在这里流连忘返。著名作家法朗士就出生在拉丁区一个旧书商家里,他这样描述塞纳河左岸旧书市场:“那个地方绿树成荫,书籍满摊,还有淑女散步,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我在这里获得了智慧。”游览过这里的苏联作家邦达列夫也曾写道:“在春天的巴黎……那些旧铺旁边围满了默默无言的书迷们,他们用颤抖的手指抚弄着书页,就像在抚摸着孩子一样。”巴黎拥有很多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旧书市场却能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景观,殊为难得。
东京、巴黎的古玩旧书市场氛围良好,原因很简单——在任何重文化的城市里,都会有大量讲文明的市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古玩旧书市场人多事儿少,除了与国际共有的特点外,似可结合国情作进一步的分析。
市场里的矛盾,归其大类,无非两种,一是人际间的磕磕碰碰,二是利益上的高高低低。先说前者,举个报道过的例子,一位买家看中了摊主的一只玉镯,但在交接时玉镯掉到地上,摔成三块,为此双方争执不下,便报了警。民警分别对双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说服工作,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协议,问题圆满解决。民警在解决问题时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古玩行里流传了几代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买卖一方必须将物品放在桌子上或是地上,另一方才能去拿,以免一旦失手损坏时责任难分。再说后者,也举个报道过的例子,一名妇女由于不懂行,误将家中祖传的画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回家后才知道那幅画价值不菲,自此便每周都到古玩市场寻找那个买主,后来终于等到了买主,但却得知那幅画已被再次转让,于是她将买主拉到了派出所。经过民警的一番调解,问题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位民警“调解”的具体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估计到,他一定是在不违背法规的前提下,参照古玩市场惯常的交易规则进行调解,才会得到纠纷双方认可的。
古玩行里、演艺行里,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其中一些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传下来的行规,至今尚未过时,它们在调节人际关系、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依然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这或许就是“文化力”的特殊作用,它通过传统的传承,形成道德的约束,维护行业的规范,达到和谐的目的。因此,尽管市场熙熙攘攘,世事纷纷扰扰,但只要大家都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就会相安无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