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书香阿滢》
罗文华
今日收到山东新泰阿滢兄所寄《书香阿滢》一书。该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韩延光主编,书中收录了陈子善、龚明德、王稼句、自牧等七十多位作家、学者、藏书家为阿滢所作序跋及评论。
阿滢是密密书林中的一支响笛,茫茫书海中的一盏航灯,是中国读书人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书香阿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诉求,表达的是中国读书人的集体话语。
《书香阿滢》收录了本人为阿滢兄2010年出版的大著《秋缘斋书事三编》所作序,现贴于后,以示对《书香阿滢》问世的祝贺。

《秋缘斋书事三编》序
罗文华
这个冬天,寒冷异常,冰点直逼历史纪录,以致朋友们纷纷评说: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讨论可以休矣。幸好此前寒舍所在小区更换了供热管道,使我能于瑞雪纷飞的新年里,在家里暖暖地翻着闲书。翻到案头的鲁迅日记,看见他在壬子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便记着“积雪厚尺余,仍下不止”,倍感亲切。恰在此时,阿滢(郭伟)兄的电子邮件挟着岱岳的风尘,随着漫天的雪片,飞进我的书窗。我连忙打开,里面竟是一个与日记相关的喜讯:他的日记体书话《秋缘斋书事三编》就要付梓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温柔的指令:让我为这部书写个序。想阿滢兄海内外的文朋书友,名家如林,众星璀璨,为他的书作序,照理说还轮不到我;但我又的确常常自认为是他可以解闷、可以开怀、可以交心的知己,如今面对他真挚诚恳的要求,我不能推辞,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休使得梅香再来请了。
近几年来,随着《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等晚清文人日记名著重新得到青睐,以日记体裁写自己淘书、读书、藏书生活的著作,颇为读书界看好,逐渐成为独树一帜的书话形式。我熟识的书友,业已出版日记体书话的,就有南京徐雁(秋禾)兄的《雁斋书事录》、子聪(董宁文)兄的《开卷闲话》诸编,上海韦泱(王伟强)兄的《跟韦泱淘书去——淘书日记精选》,长沙彭国梁兄的《书虫日记》,北京谢其章兄的《搜书记》诸编,嘉兴范笑我兄的《笑我贩书》诸编,以及济南自牧(邓基平)兄的《人生品录——百味斋日记》等。就书话本身来说,我觉得,不管人们怎样试图重新评定它的概念,但唐弢首倡的书话散文四要素,依然是站得住的,即“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晦庵书话〉序》)。就日记来说,我则以为,除“须载明本日阴晴风雨”(谭嗣同《浏阳兴算记·经常章程五条》)外,内容和形式最大程度的无限制性,是日记体的重要特征。上述这些书话书,内容虽有限制,要以书为主,但因了依托日记体的形式,它们的风格自然呈现出随性、萧散、洒脱和灵动。其优秀者,还往往在看似信手拈弄的散碎素材中,透出盎然的机趣,闪现睿智的哲思。一书在手,随便翻到哪天都能入读,且因日记的篇幅不长,不须劳心伤神,既可作茶余饭后的闲逸消遣,亦可用来了解书情,补充学识,增强修养,夯实生路。也许正由于此,这些书话书对当代知识分子具有十足的诱惑力,销路定然是不错的。在这样浓郁而深厚的文化背景下,阿滢兄的日记体书话《秋缘斋书事三编》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顺势而出,即将精彩亮相了。
在泰山脚下诚心修炼多年的阿滢兄,是当下卓有成就的作家、学者、藏书家,更是现今书话界的名家高手。他的秋缘斋博客是公认的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人气最旺的读书博客之一,与他在网上交流的朋友多为各地文化精英,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的前几部书话集在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出版后,馨香四溢,好评如潮,以至网上有“不知秋缘斋,枉做读书人”之说。因此,继《秋缘斋书事》和《秋缘斋书事续编》面世之后,书迷朋友们对《秋缘斋书事三编》的期待,若以“热切”一词来形容,实不为过。
《秋缘斋书事三编》,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2007年书里书外的生活和感受。将书稿细读一过,便会发现,对于作者来说,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间,在工作上,作者所主持的周刊由扭亏为盈到无奈停刊,大起大落;在生活上,作者则经历了慈母病逝的苦痛,以及被迫搬家的烦劳。然而,这些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丝毫没有影响作者淘书、读书、藏书的生命进程,他一如既往地投身书事,并且从中得到新的收获,新的硕果。我们看到,他执著地推进着他的专题淘书,如他在全世界范围广泛搜集著名作家张炜的各种著作版本,收益颇丰,至该年岁末,已入藏了一百一十一种。我们看到,他不仅酷爱淘书、藏书,更喜欢品书、评书,如他针对一本当代人写的《陆游传》,道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陆游一生不得志,做了一辈子小官,他的思想对朝廷产生不了任何的影响,所以,该书没必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去描述一个诗人的一生。《陆游传》完全可以写得更精彩一些……”我们还看到,他以书事为由头,关注社会,关心民生,表达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他的很多朋友邮寄书刊总是丢失,他本人更被评为“丢书专业户”,由此他强烈批评邮政部门的渎职,深刻指出邮政改革的迫切性……此外,我还从这些铢积寸累的文字中,发现了不少颇有价值的信息,如我一向推崇晚清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认为它的文学地位堪比上世纪四十年代钱钟书的《围城》,这回从《秋缘斋书事三编》中首次得知,济南赵晓林兄收藏了数十种民国版的《老残游记》,欣羡不已,必欲一观……阅读至此,忽然忆起知堂所言日记“欲借驹隙之光阴,涉笔于米盐之琐屑……然而七情所感,哀乐无端,拉杂纪之,以当雪泥鸿爪,亦未始非蜉蝣世界之一消遣法也”(《〈秋草园日记〉序》),是多么的钩深致远,耐人寻味。
归结来说,阿滢兄笔下的书事,虽然广取博收,包罗宏富,但绝不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细心品读,我们会发现,其字里行间潜含着甚多可供反复咀嚼的人生滋味,使读者在爽心悦目之余,精神得以砥砺,境界得以升华。这样的文字,有精思,有真义,有深情,有生趣,不名一格,莫可端倪。
窗外,那雪正下得紧。屋内,书事快赏,灯花不灺,茗香袅袅,春意融融。
2010年1月3日雪夜于津门龙海村蠹鱼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