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烽烟炮火中的一声箫鼓

(2011-10-05 22:20:44)
分类: 书评书话

烽烟炮火中的一声箫鼓

罗文华

 

    文华按:承蒙“孙犁文库”博客关爱,近日转载拙文《烽烟炮火中的一声箫鼓》。该文原刊于2005年8月30日《天津日报·满庭芳》,近年来多被学界提及。今贴本博,欢迎博友批评指正。

 

    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这是1980年孙犁在与《文艺报》记者一次谈话中说的。他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东西,与几十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依孙犁的性情和兴趣,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突如其来而且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他会成为陶渊明、王维那样的诗人。他喜欢朴实的田园和静谧的自然,他所感觉到的一切美好都离不开这朴实和静谧,他笔下的一切美好也都是在这朴实和静谧中生发的。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孙犁居于白洋淀,所见所爱就正是这样的朴实和静谧:家家有船,淀水清澈得发蓝、发黑;村里村外、房上地下,可以看到山堆海积般的大小苇垛;一进街里,到处鸭子、芦花乱飞……荷花淀的荷花,看不到边,驾一只小船驶到中间,便像入了桃源。淀的四周,长起芦苇,菱角的红叶,映着朝阳的光辉……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联想起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果没有战争的爆发,孙犁本来是可以过过这样的田园生活,至少是可以做做这样的田园梦的。
  然而,还是浓烈的火药成全了作家,残酷的战争造就了孙犁。历史的不幸与灾难,转化为文学的幸运与收获。孙犁晚年在谈到作家赵树理应运而生时说:当赵树理带着一支破笔,几张破纸,走进抗日的雄伟行列时,他并不是一名作家……他是大江巨河中的一支细流,大江推动了细流,汹涌前去……正当一位文艺青年需要用武之地的时候,他遇到了最广大的场所,最丰富的营养,最有利的条件。赵树理所走的路,也正是孙犁所走的路。与大多数人民一样,孙犁十分自觉地参加了这场战争,因为当时,一个老太太喂着一只心爱的母鸡,她就会想到:如果儿子不去打仗,不只她自己活不成,她手里的这只母鸡也活不成。一个小男孩放牧着一只小山羊,他也会想到:如果父亲不去打仗,不只他自己不能活,他牵着的这只小山羊也不能活。人民认识了战争,最终赢得了战争。
  孙犁的田园梦虽然破灭了,但他把烙在自己心里的白洋淀般美好的感情倾注在抗战文学中,并以其散文化、抒情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道路而独树一帜。他的抗战小说,着重表现普通人民的性格美、灵魂美、人情美;以抒情的笔触形成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建立诗化的艺术世界;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纯美的艺术个性和清新、隽永、秀雅的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文学史家们无法回避的荷花淀风格荷花淀派,正是孙犁对抗战文学独特而重要的贡献。与同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抗战题材小说如《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相比,《荷花淀》写得更为优美,也更为从容。
  一场伟大的战争使孙犁没有做成陶渊明或王维,但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性情却终生都没有改变。晚年,写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了不少,但他仍然像荷叶一样保持着素朴、宁静和淡泊,宁可闭门谢客,面壁南窗,展吐余丝,织补过往。毁誉荣枯,是不在意中的了。他此时的心境,是否已经回归到他魂牵梦绕的抗日战争爆发前那桃源般的白洋淀了?

  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它的优美和从容,总会想到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一般读者只领会到这首诗赞扬了农家的淳朴,表达了诗人与农家亲密无间的情谊;然而,如果考虑到当时金人南侵,陆游因主张北伐而获罪罢官还乡的背景,就会理解他通过写爱家乡而寄托爱国的情感,明白这是这位爱国诗人写的另一种类型的爱国诗。《荷花淀》也是这种类型的爱国作品。孙犁以优美和从容的笔调,写战争背景下白洋淀人民优美和从容的生活。人民美好的品格、美好的希望不泯灭,国家就不会灭亡。《荷花淀》,这烽烟炮火中的一声箫鼓,比当时和后来那么多直接写烽烟炮火的作品,来得更巧妙,更耐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