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书店卖服装是个馊主意

(2011-08-22 18:23:5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让书店卖服装是个馊主意
罗文华


    天津沪文书店经理杨荣津先生近日正式“照会”本读者:南开大学图书馆楼下的沪文书店关张了。这是继北京风入松书店歇业、杭州光合作用书店倒闭,以及上海、沈阳等城市诸多民营书店纷纷停业后,中国读书人听到的又一个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据统计,仅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上万家,尚在经营的书店营业额大多也都在下降,国内传统书店再次深陷生存危机中。
    前些天,我到即将关张的沪文书店买书,看到书店屋顶已有多处漏雨渗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书店屋内撑着四把雨伞,地上摆着六个洗脸盆,于不断的滴水声中,店员还在接待关张前的最后几批读者。这样的场景,不能不令人感动。这样的书店关张,不能不令人痛心。
    造成大多数传统书店惨淡经营甚至难以维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网络图书销售。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冲击,就是现在许多年轻读者不仅习惯于网购图书,而且也习惯于网络阅读,直接造成纸本图书销量减少。这样一来,传统书店真似雪上加霜。
    目前,读书界和书业界有识之士积极献计献策,竭力遏止书店倒闭现象的蔓延。浏览相关报章,我发现了一位“智叟”,是某国有书店的企划部经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所在书店应对冲击的方法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在全媒体营销上大做文章”,书店“不光经营传统的图书和音像制品,还经营文化用品、电子产品、运动服饰、生活用品等”。
    我却以为,让书店经营运动服饰、生活用品,实在是个馊主意。
    为什么说这是个馊主意呢?请看一位读者对某市某图书大厦的反映:“感觉现在的图书大厦越来越像商场了,图书展放的面积越来越小……留给其他商家的空间越来越大……图书大厦越来越像菜市场了……连卖琴的都有,这还是书店吗?”我还可以为这位读者补充两句:“图书大厦出售的与图书无关的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几乎在每层都能听到其中一些商品发出的或大或小的声响。如果你嗅觉不差的话,走近最上一层图书卖场的时候,还能闻到饭菜的飘香……”在这样的“图书大厦”里,眼不静,耳不静,鼻也不静(这几个“静”字也可以用“净”)。身处如此“多种经营”的书店里,可能会目不暇接,但最不想做的事,就是看书、买书。有很多读者,不是不想逛书店,不是不想到书店买书,而是让这乱哄哄的不伦不类的“书店”给烦回去了,吓回去了。
    名为“图书大厦”,实为百货大楼;名为“书城”,实为超市——这已成为很多城市国有书业的最明显的特色。
    常听新华书店的老人们感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城市里最好的门脸儿分配给了新华书店,国有书店没有理由干不好啊!”而今,面对全国书店遇到的行业性困难,比民营书店享受更多优惠政策的国有书店的一些负责人,却打着“全媒体营销”的招牌,主张在书店里经营与图书没有任何关系的商品,着实令人担忧。试问,国有书店改卖服装百货,而让民营书店去卖书,难道这就是发挥国有书店“图书发行主渠道”的作用吗?
    最近看到安徽姚文学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是介绍合肥增知旧书店老板朱传国的。文章的标题就很精彩——《乐做都市里的文化摆渡人》。朱传国,这位小小民营书店的老板,在艰难跋涉中为自己的城市营造着一分书香。他说:“我的书店我作主。我钟情于传统的实体书店,它就是我亲爱的家园。虽然挣不到什么大钱,但是能够看着读者在我的店里专心致志地翻阅书刊,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欣慰和幸福。”据我所知,像朱传国这样的民营书店老板,在每个大中城市里都能找到几位。他们贩书而爱书,爱读书人,乐于为读书人服务。他们是城市文化真正的脊梁,他们的书店是鲜明的城市文化地标。
    那些已经转业或打算改行的国有书店负责人,难道不应该向朱传国们学习,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守住书店这片文化绿洲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