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寻找文化归属感
罗文华
近日,到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小学,参加妈祖文化与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引起与会者浓厚兴趣的,是这所小学建在丁字沽娘娘庙旧址上。坐落于北运河西岸的丁字沽娘娘庙,相传建于元代,历史悠久,它得益于天津繁盛的河海文化与妈祖民俗信仰,其知名度早在清同治九年(1870)编修的《续天津县志》中即有明确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庙址兴办公立小学,教化一方学子。其后不久,火患无情,损毁庙宇大半,劫后仅存西配殿。然庙堂福地,学风绵亘,几易其名,传流至今。西配殿安存校园,古气犹在,堪称天津妈祖文化、运河文化、教育源流的重要活态标本之一。
一所小学,能拥有这样一座古建筑,当然要拿它当宝贝来看待,也要拿它来做文章。身居妈祖文化福地,丁字沽小学因势提出了“普惠至善”的办学理念,即“弘扬传统树美德,普惠至善塑新人”,让教育惠及百姓。参加妈祖文化与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则进一步提出,对于该校学生、毕业生及周边居民来说,这样具有浓郁古风古韵的校园,是寻找文化归属感最好的地方;而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找到文化归属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熟悉海德格尔最著名的言论——“人,诗意地安居”。依他所说:“‘人诗意地安居’更毋宁是说:诗首先使安居成其为安居。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但是,我们通过什么达于安居之处呢?通过建筑(Building)。那让我们安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筑。”也就是说,人、建筑、诗意和安居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必然的联系。近些年,我们更多地谈论“现代性之病”,但是无人给出完美的答案。我们只能从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的关系上,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隐忧,随时提醒人们:不是金钱,而是文化,才能赐予人类以灵魂的归属感,才能揭晓人类幸福的含义;缺乏文化的支撑,经济很可能只是一件华丽的外套;盲目地拜金,结果会是穷得只剩下钱……
在敬慕丁字沽小学能够坚持数十年保护校园里一座古老的庙堂之余,我不由得联想到,就在前不久,我的母校、天津市河西区台儿庄路小学的老楼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了。上世纪70年代,我曾在这所小学里读过两年书,这座解放前建筑的、教室高大宽敞的小楼,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离开这所小学三十多年间,我时常回到母校门前,从校园的围墙外凝望这座小楼。而今母校消逝了,小楼蒸发了,我的童年记忆仿佛也变得模糊了。
好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两所让我能够找到校园的母校。一所是天津海河中学,它的校园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校北洋西学堂的发祥地,它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中学,有着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海河中学教育博物馆珍藏的上百件近代教学仪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历史名校曾经的荣光。还有一所是北京大学,无论是沙滩红楼,还是海淀燕园,都留下了大量著名的历史遗踪。母校的存在,为我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属感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可能。
已有教育研究者指出:学校,是学校成员共同的期望、信念和价值的共同体。学校内的教师、学生、管理者,有着共同的治学方式、思维进路乃至办学理念。同一所学校,同样的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校园,以及学校的老建筑、老物件,作为教育的历史物证,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承载着教育的发展变迁,以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着师生的精神家园,也是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载体。像丁字沽小学这样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依照这个思路,延伸自己的办学理念,把“教育力”转化为“文化力”,将校园打造为对学校成员及周边地区更具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新的“福地”。
现代化节奏,给人们带来无休止的辛劳。但是如果能有些许喘息的时间,不妨读读海德格尔引用过的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这可能是当代人类所追求的最本真的存在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