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柴德森先生
罗文华
文华按:今天是天津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柴德森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谨贴我代表天津市鲁藜研究会为《柴德森纪念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撰写的前言,以及我为该书撰写的编后记(该书由我策划并主编,后期因我领衔主编《天津现当代诗选》,任务繁重,该书便转由天津市鲁藜研究会另两位负责人主编,这篇编后记就未再印于书中),以表达我对这位文学前辈深深的怀念之情。
《柴德森纪念集》前言
柴德森先生是当代天津杰出的诗人、优秀的作家、重要的文学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并闻名于全国诗坛和文坛。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执著创作,笔耕不辍,出版了十余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著作,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在一些著名的文学社团和文化社团任职期间,他勤奋工作,勇于开拓,显示了出众的组织才能和高超的领导水平。他不遗余力地扶植文学青年,满腔热情地为老作家服务,积极投身社会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赢得了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尊敬。
柴德森先生是天津市鲁藜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为筹备成立研究会,不顾病魔缠身,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实际有效的工作,奠定了研究会的组织基础,确立了研究会的努力方向。天津市鲁藜研究会正式成立时,他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实是众望所归。2008年4月15日柴德森先生不幸逝世后,研究会的骨干成员化悲痛为力量,学习柴德森先生高尚的品格和实干的作风,在会长王玉树先生带领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工作沿着既定的目标继续推进,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青年骨干得以施展才华,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足以告慰柴德森先生在天之灵。
为纪念柴德森先生逝世两周年,我们特意编辑了这本《柴德森先生纪念集》。全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缅怀篇”,收录了天津市鲁藜研究会同仁、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撰写的纪念柴德森先生的诗文,以及对柴德森先生晚年作品的评论;第二部分为“遗作篇”,收录了柴德森先生晚年创作的部分作品,其中多数未曾发表。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柴德森先生在工作、写作、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风范,多角度地评价了他晚年的文学成就。希望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位逝者的缅怀,还将激励大家继续努力,推动天津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天津市鲁藜研究会
2010年1月31日
《柴德森纪念集》编后记
那是柴德森先生身体还好的时候,大约是在十几年前,我就曾经答应他,在他百年之后,为他做一些文字方面的事情。此外,我还进一步劝慰这位老作家,应该听孙犁的话,绝不计较自己的文章好发不好发,发得怎么样;如果不好发,不要着急,不要生气,留着,将来由我来处理。记得我当时十分郑重地对他说了四个字:“请您放心。”柴老爷子听了,也神情庄重地回了我四个字:“我相信你。”柴先生是我的文学师长,比我年长整整三十岁,关于我们的友情我已经写在收录于本书的《华枝春满柴德森》一文中,而且我的职业就是编辑,因此,为他做一点事情,特别是文字方面的事情,我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何况我们天津文学界一直是存在这个好传统的,即在老先生的晚年和身后,相对年轻一些的后学晚辈竭诚为他们编书做事,如金梅对孙犁,如王玉树对鲁藜,都是极典型的例子。
2008年4月15日,柴德森先生远行了,留给朋友们的是深切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得知他离去的那一刻,我就提醒自己,要开始兑现当初的承诺了。随之想到的,就是柴先生拥有一个广泛、丰富的人脉关系网,他的朋友遍及各行各业、各年龄层次,应该将大家对他的缅怀和评价搜集起来,编辑一本纪念集。我想,这对柴先生是一个总结,对他的朋友们也是一个安慰。毋庸讳言,编纪念集这件事,有我个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但就柴德森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来说,他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创意得到了众多朋友的支持,大家纷纷撰写和发表了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筑就了本书“缅怀篇”的基础。天津市鲁藜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评论家王玉树先生率先肯定了我的编书设想,不仅迅即在鲁藜研究会会刊推出了柴德森先生纪念专辑,刊发了刘家鸣、金梅、邢广域、子干等资深评论家的重头文章,而且将本书列入天津市鲁藜研究会“泥土文丛”的编辑出版计划中。柴德森先生的家属也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不仅协助搜集相关纪念文章,而且提供了大量柴先生晚年创作的、其中多数未曾发表的作品,作为“遗作篇”,充实了本书的内容。除本书中所收纪念文章的各位作者外,著名作家杨润身、周骥良、航鹰、吴若增、汤吉夫、刘怀章、刘品青、褚建民等先生,著名出版家张金明等先生,也对本书的编辑出版表示了关注和支持。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胡元祥、李永旭两位文友在得知本书的创意后,立即伸出援手,并积极参与工作,担当重任。胡元祥先生不仅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排忧解难,铺平道路,还多次认真审阅稿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可谓尽心尽力,功德无量。李永旭先生除了联系柴先生家属和部分作者、组织稿件外,还始终负责书稿照排和修改任务,承担了全部繁杂的编务工作,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我与胡元祥、李永旭两位文友,都是柴德森先生晚年最为亲近的忘年交,在柴先生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在天津市鲁藜研究会的光荣旗帜下,在朋友们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下,我们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终于编成此书,做了一件应该做也值得做的事情。
一颗诗星陨落了,诗人的挚爱永远温暖着我们。
由于编者视野有限,兼以时间匆促,本书肯定会漏收一些纪念文章,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罗文华
2010年1月31日于天津龙海村蠹鱼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诗人柴德森(中)、文学评论家金梅(左)先生餐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