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书话“啃老族”扎一针

(2011-02-28 20:06: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随笔

给书话“啃老族”扎一针
罗文华

 

给书话“啃老族”扎一针  姜德明先生签赠书话集《与巴金闲谈》,香港文汇出版社2010年7月再版


    近日,与书话研究专家王成玉先生通信,谈起书话写作与出版现状。我说,当前看到报刊上的书话文章,常有千篇一律之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轻的作者在读书、写作方面不肯下功夫,失去创造力,却总想从老先生那里讨饭吃。成玉先生鼓励我作文谈谈这个现象,给书话“啃老族”的屁股上扎一针。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傍老族”或“尼特族”,他们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具有谋生能力,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供养,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如果给“啃老族”一个最简单的评价,那就是:没出息。
    年轻的文人在文章里向年老的文人表示敬意,当然值得肯定;然而,倘若年轻的文人靠着年老的文人写文章,那就太没出息了。看看现在报刊上发表的书话,看看现在出版的书话集,就知道书话“啃老族”真的已经成为一道文化景观了。
    这些年轻的作者,学无所长,藏书又不够档次,文笔也拿不出手,于是看好“啃老”一行,大写起书话来了。他们大多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给那些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文化老人写信,充分表达自己渴慕已久的心情,以及亟待学习的愿望。同时,汇上书款,要求文化老人在其著作上签名后寄来,自己会好好拜读、珍藏。当然,也会有一些年轻的作者不辞千里之远,提着土特产,直接登门拜访文化老人,这样当场就能够得到签名本,而且拿着头一位文化老人的签名本再找第二位索要签名本,就会容易一些了。第二步,利用已经到手的文化老人签名本做文章,写书话。这些“书话”大抵是一个套路:先写自己在没认识老先生之前,就如何崇拜老先生,如何做梦都想见到老先生;再写见到老先生或接到老先生寄来的书之后,老先生对待自己是多么的热情,老先生表现出多么高的人格魅力,自己是多么的感动;最后则是对老先生其人其书的大段介绍,基本上是从老先生的书里抄的,而且抄的路数一样——不同作者写同一老人,就像是一个作者写的。第三步,将这些“书话”投给报刊。一些小报小刊的编辑,既约不来老先生写的稿件,又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见有写文化老人的稿件,为求名人效应,也不加甄别审理,就给这样的“书话”大开绿灯。而这些“书话”作者得名得利,吃惯了甜头,进而聚文凑册,买个书号一印,书出来后再给老先生们寄去“求正”,哄得老先生们高兴,再赠来更多的签名本乃至墨宝……
    回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喜欢书话文章,特别是张中行、金克木、陈原、冯亦代、姜德明、董鼎山、谷林、孙犁、柯灵、黄裳等老先生撰写的书话,倡导读书之风、思考之风、探索之风和平等待人之风,反对官腔、八股,因而受到读者的拥簇,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再看现今“啃老族”生产的“书话”,写的是空话套话、八股文章,传播的是投机取巧、重名重利,实与当年老先生们书话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鲁迅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没有创造力的书话,实际上就是“自欺力”在起作用。
    近些年,随着“书话热”的持续升温,关于“什么是书话”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要给书话定一个框框,有人要突破书话的固有模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就书话本身来说,我觉得,不管人们怎样试图重新评定它的概念,唐弢在《〈晦庵书话〉序》中首倡的书话散文四要素,依然是站得住的,即“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同时,我也觉得,书话文体仍然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窗口,写作上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藏书家、思想家、学问家、文学家都可以在书话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读书无禁区,怎么写都可以,但就是不能人云亦云、言之无物。
    前不久,收到姜德明先生寄赠的香港文汇出版社再版的他的书话集《与巴金闲谈》。巴金爱书是出了名的,姜德明更是藏书大家,两人在闲谈和通信中,几乎都围绕着一个“书”字,使读者如饮甘霖,受益匪浅。这样的书话集,知人知书有见识,足以引导阅读,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反观那些“啃老族”出的“书话集”,我不禁要问:大小伙子,大老爷们儿,自己干点儿什么不好,何必总跟白发苍苍的老头儿老太太熬鳔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