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广东保存最完好的古村之一——从“崖山之后无中华”说起

标签:
古村人文旅行钱岗古村从化古村广东古村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公元1279年,广东崖山海域,风雨交加,一艘败退中的战船上,丞相陆秀夫将朝服穿戴整齐,最后一次向年仅8岁的少帝赵昺行叩首大礼,随后背起少帝,终身一跃,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随后,中国历史上最文明的朝代,以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场面落幕了——在得知陆丞相负帝投海后,10万南宋军民亦相继投海殉国。
这场发生在如今广东崖门的海战,被后人称为「崖山之战」,此役之后,南宋的灭亡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陨落,因此,国内外不少人都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战」 百余年后,陆秀夫的后人辗转迁至如今的钱岗村,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今天,这里是广东众多古村落中,格局和民居均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村之一;村内的广裕祠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项目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村内的布局、民居、巷道均在广东古村落中别具一格。
①
自由随性的整体布局
与大部分广东古村规规矩矩的布局不同,钱岗古村有着随性的整体布局,村中每条道路均蜿蜒曲折,行走其中,似乎有种宋元山水画的自然意趣。
钱岗古村,位于广东从化太平镇东南部,此处周围分布着七座小山岗,又有流溪河的支流——沙溪河穿流而过,至今在村中高处,仍可依稀感受到古时周边环境的优美。
据村中史料记载,钱岗古村始建于宋代,原是钱氏聚居之地,因此得名,而陆氏族人则是在明朝初年迁居至此。
古村现存的格局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村中最重要的建筑——广裕祠就始建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南方诸省大旱,加之吏治腐败,使盗贼四起,钱岗古村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行了大修——挖护村河、建围墙、设门楼等等,加强村落的防御性。
图片来源于论文截图[1]
如今,游人从来此参观,导航会一般都会将你引导至古村东入口的灵秀坊与启延门。
镇华门,古村的西入口
一般的广东明清古村落,大多巷道笔直,户户坐北朝南,规矩且整齐,但难免有种死板的感觉,而钱岗古村的布局则自由而随意,学者认为这保留了早期古村落的布局特征。
蜿蜒曲折的巷道是钱岗古村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村内任何一条走道都不是笔直的,最直的也只有10~20m远[1] 。不同片区的房屋的坐向也各不相同,并没有一味固守“坐北朝南”的传统。
传说在其建村之初,村长请来一个地理先生来看风水。地理先生绕着整个村落走了一遍,用罗盘开了几十条线,最后下结论说钱岗村属于莲藕形,屋舍如果不随意自由而建的话,就会住不长久。于是村民再盖屋舍的时候不用去请示村长,就依着自己的想法了,一见村中有空地就在上面随意的盖起了屋舍[1] 。
②
古韵夯土墙
穿过启延门往南走,马上有一组民居吸引住人们的目光,和我们常见的、墙体由青砖砌成的古民居不同,这些民居的墙体由黄色的夯土筑成。
用夯土墙造屋,是钱岗古村与大部分广东古村所不同的另一大特色,体现了一种早期中国古建筑营建方式。这种造屋方法,可以追溯到商代,已有3000年的历史。
夯土墙采取了北方建筑的 夯筑法,以木板为模,中间填入土泥、石头、稻壳,最后靠人力使劲一层一层的将其夯 实,建筑起泥墙。与北方天气不一样的是这里雨水较多,为防止泥墙坍塌,因此人们搬 来大石头和以石灰堆砌一米多高的防护墙,来保护泥屋和防止墙体受潮[1] 。
分布在福建、粤东等地的客家土楼,是夯土墙民居的巅峰之作。图片拍摄于永定初溪土楼群。
③
鹅卵石村道
钱岗古村第3大特色,是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村道。
常见的广东明清古村落,村中的巷道一般用麻石(长条的花岗岩)铺就,而南有沙溪河的钱岗古村就地取材,用河中的鹅卵石铺装村道,仅在少部分地方才使用麻石。
④
国宝广裕祠
位于古村中心的广裕祠,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是钱岗古村内历史与建筑价值最高的古建筑, 曾在 2003 年荣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 第一名[1],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裕祠是一座三间三进古祠堂,完整保留了明清两朝至今的建造和修缮时的历史信息。
广裕祠前设有一座八字形的照壁,在岭南极为少见,在整个 广东省是独一无二的[1] 。
第一进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落架大修,目前学者认为此进的柱子(梭柱)、柱础等体现了明代的风格,而梁架精美的雕刻装饰,则是清代中期民居建筑风格的体现。
从图片可以看出,经过修缮的广裕祠,并没有和大多数经过修缮的祠堂那样,将柱子、梁架用油漆刷得光鲜靓丽,而是保留了时间给留下的斑驳。
第二进是用和第一进相同的木梭柱承托梁架。梁的底部和驼峰上部之雕刻 了很多粗狂的卷云装饰,展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但是,这一进封檐板雕刻了如意纹饰,它的风格与第一进截然不同。此种装饰在从化好多明代建筑上都可以发现,因此,第二 进的主体结构和装饰是明代的产物[1] 。
第三进比起前两进,梁架没有那么多雕刻,结构较为简洁。在最后一进的两侧墙上,还挂着16条从化古村落的图文介绍。
从这些古村中,我们选了一条离钱岗较劲且名字很有诗意的秋枫古村,作为下一站。然而,秋枫古村的保存状况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⑤
「广州清明上河图」
在西门附近的西向更楼,有一段长达8.6米的木雕封檐板,名为「广州江城图」,反映了清代中后期广州珠江北岸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被誉为「广州清明上河图」,是古村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封檐板镂刻了 1733-1757 年间广州珠江景色,从左(西)到右(东),可见西炮台、 归德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广州常见的一些景 物。此外。还可以从画面中看到共有 27 艘各式各样的船只,主要有:西瓜艇、花艇、 蛋艇、中国帆船和小贩船等等。最后还有许多娱乐的画面,例如舞狮表演、戏剧演出、 围棋比赛等等,引来人们前来看热闹[1] 。
作为最早、也是唯一一块描绘珠江北岸风情的大型木雕,如今原件已珍藏在广州博物馆,目前更楼上的是复制品。
⑥
典型民居是三间两廊一照壁的模式。
参考文章:
[1]《钱岗古村景观空间形态解析与保护开发研究》_郭旖旎
[2]《厘清古村脉络_还原历史原貌_广东从化钱岗村保护与发展研究计划》_郭谦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