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2015-07-15 06:35:55)
标签:

梅庵

中国古建筑

北宋

肇庆

古建筑

分类: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九

肇庆梅庵正殿
  
岭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年代:北宋  公元996年;
       方位:广东  肇庆  端州古城西约2公里
              亮点:岭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广东唯一的千年木构、中国孤例的斗拱(昂栓、栱栓、齐心栓)、研究江南style木构的重要实例。






简介

       梅庵正殿,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硬山顶(清改,原为单檐歇山),是岭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也是广东唯一的千年木构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大殿的主要架构依旧保留北宋创建时的样式。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之一,与福州华林寺大殿一样,其架构具有许多区别北方的营造手法,是研究南方古建筑早期远流与后期传承的重要实例


       清代重修时,将歇山顶改为硬山顶,以致于现存大殿仅存前后檐铺作,角柱与两侧铺作的缺失,对研究梅庵大殿的架构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昂栓、栱栓、“齐心栓”
梅庵斗拱最突出之特点,中国古建筑之孤例

      “栱栓与昂栓为梅庵大殿铺作极为突出的特点,因为它是宋代建筑铺作上用栓的孤例。”——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在梅庵正殿的铺作上,使用了3个极为特别的构件——昂栓、栱栓、齐心栓。其中只有昂栓记载于《营造法式》之中,而栱栓、齐心栓皆无记载。现存中国古建筑里,广东的肇庆梅庵、佛山祖庙(前檐斗拱),这两座古建筑有发现昂栓、栱栓的使用,但这两座古建筑在铺作上用的地方并不一样(详见后文);而齐心栓更是仅见于梅庵大殿因此,梅庵正殿斗拱铺作的昂栓、栱栓、齐心栓使用,可以认为是中国孤例!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梅庵斗拱结构示意图。图片截自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心栓也是拱栓之一种,为齐心斗位的拱心加栓。宋代遗构已见不到其它实例,元代实例还有:浙南山区的景宁时思寺大殿。景宁时思寺大殿除了在齐心斗位的拱心加栓(也是贯通上下齐心斗),铺作里外跳的所有横拱的拱心都加栓贯穿,拱臂上没有加栓。】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昂栓
       根据后世《营造法式》之记载(刊发时间晚梅庵大殿100余年),昂栓之制:凡昂栓,广四分至五分,厚二分。若四铺作,即于第一跳上用之;五铺作至八铺作,并于第二跳上用之。并上彻昂背,(自一昂至三昂,只用一栓,彻上面昂之背。)下入栱身之半或三分之一。
       梅庵大殿昂栓用在补间铺作的里转部分,“下端插入第二跳华栱,和《法式》规定相符,往上分别穿过第三跳华栱、靴楔及两下昂,上彻第二道真昂背部。若底从第二跳中部算起,顶计昂背,昂栓总高约1050mm,合85份。其截面35mm~45mm见方,合2.8-3.6份,广较《法式》小,厚较《法式》大。”——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图片截自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栱栓
       梅庵大殿栱栓位于“柱头缝上的扶壁栱或柱头枋两侧,左右各一条,起插于第一跳扶壁栱,即泥道栱,其上穿过2道慢栱2道柱头枋,上彻第二道柱头枋背。高约1160mm,合约94份”——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无论是柱头铺作,还是补间铺作,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左右各一条栱栓,“起插于第一跳扶壁栱,即泥道栱,其上穿过2道慢栱2道柱头枋,上彻第二道柱头枋背”。Photograph by Kevin Sit





“齐心栓”
       《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的作者袁艺峰的观察,在铺作的正心位置,还有一栓为此前未发现的,”该栓至少起于栌斗,上彻至少到最上一道下昂上之齐心斗,自下而上穿过至少六铺作,斗、栱、昂均有穿过,可谓贯穿整组铺作,长度也最长,至少长1340mm。“论文参考齐心斗,将其命名为齐心栓。







佛山祖庙之例
      佛山祖庙大殿虽经历代重建,现存架构主要重修于明代,但前檐铺作被认为是宋代遗构。在前檐的铺作上,也有用昂栓和栱栓。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佛山祖庙前檐铺作,为宋代遗构,为国内唐宋遗构中罕见的八铺作双杪三下昂!


      
祖庙昂栓
      与梅庵不同,祖庙正殿昂栓用于铺作外转,但昂栓非常短,起于第二跳华栱中,止于第一道下昂内。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蓝圈所示为祖庙昂栓。




祖庙栱栓
      祖庙栱栓亦用于上影栱两侧,长度也是比较短,栱栓起于第二跳慢栱,穿素枋,上止于素枋上慢栱。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通过图片观察,栱栓不但用于第二跳,其他出跳,如第一、第二道真昂上的栱,都有,不过也是比较短,感觉是用来固定栱的横向插昂。
       此外,这种横向插昂,除了祖庙正殿前檐,据笔者查资料,中国境内就只有3例,另外两例是相距不远的广州光孝寺以及远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寝殿。






独一无二的梅庵斗拱
       除了上述的昂栓、栱栓、齐心栓之制,梅庵大殿檐口铺作组合本身也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上认为梅庵正殿的斗拱为七铺作单杪三下昂,第一跳为偷心造,第2、3跳为重栱计心造,第4跳为单栱计心造。最下一道昂为插昂,第2、3道为真昂。
       但袁艺峰在《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一文中指出“在第4跳,即最上一道下昂之上,与令栱相交的并非一般做法的耍头,而是继续出一华栱。”,同时比较了傅熹年先生、陈明达先生、梁思成先生等专家对铺作算法的观点,得出梅庵铺作应该为“八铺作”的结论,但又“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八铺作特点(即八铺作双杪三下昂”,因此,在形制分析上仍宜将之与七铺作视为相等级别而作比较“的观点。详情推荐看看论文关于“檐口铺作特征”的论述。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梅庵斗拱,以常用的出跳数来算,确实可以认为是八铺作。



昂背上出丁头华拱,相似的实例有景宁时思寺大殿,两层昂之间加入一跳丁头华拱位于下层昂背上;莆田释迦文佛塔(石仿木,南宋),也是两层昂之间有一跳丁头华拱位于下层昂背上。至于耍头做成华拱头,晚期实例还有不少,浙南福建都有。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南国承古韵

       正如前面的博文《仰望·“江南style”木构の最古者【华林寺正殿】》所说,长江以南的木构较之北方(特别是宋代之后)保留、传承了更多古制,梅庵正殿也不例外,在斗拱、梁、柱等大木架构上,保留了许多古制。



斗拱柱高比
       梅庵大殿斗拱柱高比目前仍未找到准确数字,但根据个人观察,斗拱柱高比应该接近1:2,这个比例可以说仍传承着宋代以前的遗风。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皿斗
      皿斗,与常见的斗不同,在向下收分到底部后,又向外突出来,刻出表现更古老建筑上(南北朝、初唐?)栌斗下所垫的构件——“皿板”之遗意。这种做法在宋、明南方福建、广东的古建筑中比较常见。
      【 皿斗的地域特征比较典型,从浙南到福建、粤东都是流行区域。不光宋元早期这样,明清晚期还很常见。】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感谢他在华林寺一文的补充。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梅庵大殿栌斗的皿斗,实际上梅庵大殿几乎每一个斗都是用皿斗。






上下皆收分的梭柱
       梅庵前檐檐柱,为上下皆收分的梭柱。这种梭柱现存最早实例见于南北朝后期,北齐的义慈惠石柱上的小屋檐柱上。从现存的宋代以后的古建筑来看,这种做法更多被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古建筑所继承,并一直沿用到明清。上下皆收分的梭柱,在广州光孝寺大殿、潮州开元寺大殿均可以看到。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檐柱径高比为 1:6.5,非常粗壮,粗于唐宋时期其他地区相当规模的建筑如,福州华林寺大殿 1:7.5,宁波保国寺 1:8.2,平遥镇国寺 1:7.5。梅庵大殿檐柱径高比之大应为全国同期建筑前列者,同在岭南的佛山祖庙约 1:8.83
,但广州光孝寺大殿前檐柱为 1:5.76,粗甚于梅庵大殿。"






不设蜀柱承脊
     肇庆梅庵大殿则是平梁上用大斗 十字拱 丁华抹颏拱正交替木承正脊这种承脊构造在南方几省清代以前的抬梁式结构中常见,少量的清代建筑上还在用,与北方的叉手蜀柱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前一篇博文《仰望·“江南style”木构の最古者【华林寺正殿】》,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已对梅庵正殿承脊檩的结构说的非常清楚,在此直接引用。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月梁
       梅庵正殿殿内梁栿皆以“月梁造”,符合《法式》中记载露明处用月梁之规定,但与《法式》中月梁的做法比较,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除了跨度最大六椽栿,其他梁栿高厚比更接近2:1,而非《营造法式》的3:2。学者认为这是根据广府屋顶较为轻盈,承重压力较小,因地制宜的节约做法;另外,无论是梁底,还是梁背两端的弧线,都不及《法式》规定的柔美,比较起来,视觉效果上更“直”一些。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梅庵大殿,月梁之一。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梅庵大殿,月梁之二。

【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通过比较梅庵月梁与后世《营造法式》关于的规定,可以看出两者“弧度”处理之不同。图片来自于http://www.cc.ntut.edu.tw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专区
       从#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的第2篇佛光寺起,多次获得这位博友的指点,斧正文中谬误,增长知识。在此将没有加入上文的、他的一些观点作压轴放送。



【《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这篇论文我看过,其中有一个说法是错误的。文中称相邻两根檩条之间的单步小月梁(札牵)为“托脚”是错误的,文中同时也称之为“水束”是正确的。这种小梁本身就是月梁的变体形态,东南几省大量存在,名称各异。日本禅宗样也有,日本称为“海蛯虹梁”,翻译过来就是“海虾月梁”。这种小月梁的受力是左右拉牵、不承重;托脚的受力是斜撑,有一定的承重。】


【闽粤两省没有托脚和叉手的任何实例(华林寺那例叉手情况不明,有可能是后加的),浙江极少量早期建筑有叉手没托脚,皖南徽州部分明清建筑上有做成雕花形态的类似叉手和托脚构件。】



【我对梁架结构感到比较奇怪的一点是,底层大梁已经降到了顺栿串的位置、两头榫卯入柱,即“梁栿串化”(大梁与顺栿串合二为一)、“插梁架”。这一做法也是现存宋初厅堂造的孤例,之后再出现这种做法已经是南宋和元代了。《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对这一特点只说是穿斗影响,没有再深入探讨。】



【柱头普拍枋的使用令人比较困惑,《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只是提到有普拍枋,这一话题就避开了。我个人怀凝是宋代之后某次大修或重建时加上去的。普拍枋最早出现于唐代北方少量仿木砖塔,木构最早实例是平顺大云院。在宋初这一时间节点,普拍枋在北方还没普及,传入南方要在北宋以后。南方宋代建筑大部分没有普拍枋(包括仿木砖石塔),但岭南几处元代建筑上已经出现了普拍枋,也许普拍枋传入岭南的时间较早,但不会早到宋初。】




=========================================================

推荐文章:
      《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袁艺峰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贾洪波先生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识别中国古建筑》——李金龙先生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先生






连环画の进化。九色鹿、洛神赋、创世纪、苏乞儿……

      关于中国古建筑,作为爱好者,并非专家,文中难免有不正确、不严谨之处,若得古建筑高手、达人指点一二,扶正谬误,那实在是万分感谢。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