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2015-03-17 09:54:50)
标签:

敦煌

彩塑

壁画

中国雕塑

香港文化博物馆

分类: 博物馆不解缘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敦煌——心目中少数几个觉得要带着朝圣心态前往的中国旅行目的地
      这里的苍天之下、大漠之上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唐代边塞诗的情怀,这里的石窟之中珍藏着中国最顶级的古代彩塑、最精美的壁画,这里的时空中保留了那文明、开放、包容之民族记忆。这是中国历史、艺术、文化之圣地!
       原以为1年半前与敦煌一别,不知何日在能再见,没想到这次在近在咫尺的香港,就能再次领略到敦煌之美!



香港文化博物馆之#敦煌——说不完的故事#特展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日前刚从吴哥回来,刷微博得知近在香港竟然有一个敦煌特展,而展期只到3月16日,如此文化盛宴,岂能错过,“马停一日蹄”,又立即奔向香港。 
       特展设在香港沙田车公庙附近的香港文化博物馆二楼,入口非常有心思,现代化的扶手电梯犹如时光隧道,带你回到1500至700年前的那个商旅汇集的佛国圣地。
      下文以时间为序,将展品中敦煌艺术的两大类——彩塑和壁画,以年代顺序重新排列,或许可以从中一窥中国彩塑、壁画艺术的演变。




彩塑
———————————————
北凉  交脚弥勒佛像(临摹)  275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期的石窟之一。



北魏  坐佛像临摹)  259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曹衣出水”原指的是始于北朝的、人物绘画中对人物衣服的表现手法,典故出自画家曹仲达,其特点是人物之衣服犹如刚从出水般紧贴人体(不知是否与古人穿丝绸之质感有关)。此手法在中国雕塑中也多有表现,而莫高窟最早有“曹衣出水”风格的塑像竟然早于曹仲达所在的时代100多年。
       塑像微妙的微笑也是北朝雕塑另一大特征。




北魏  菩萨胸像临摹)  259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隋  菩萨立像(临摹)  419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盛唐  胁侍菩萨临摹) 45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此塑像堪称唐代雕塑的代表之作,整体“S”型的流畅线条、圆润饱满而又安详圣洁的面容、自然写实的服饰表现等等,都是唐代雕塑(尤其是菩萨像)的最突出特征。
     菩萨上身仅斜挂披巾,项佩璎珞,下身衣饰繁复华丽,色彩鲜艳。头颈、肩部和腰胯分别呈现近似三角形对应关系,整个塑像体形呈S形自然弯曲状,一改以往待办挺立的人物形象,使塑像既显出菩萨的丰满健硕,又具有真实人物的体态身姿,赋予了塑像生命力和动态体势。——王其鈞先生《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
     “不离人间又高出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对唐代佛教艺术的概括,此雕塑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当你有机会看过北朝、唐、宋的雕塑和壁画,通过对比,将能更好的感受到这一特点。



中唐  佛涅槃像(临摹)  158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第1次在博物馆内看到有人跪拜佛像,倒没什么不好,拜这些有历史、有艺术的佛像,总比去拜那些名为信仰,实为敛财的“寺庙佛”要好得多,只是希望人们跪拜之时,除了求些个什么,最好还能带点到对历史、艺术之美的折服。如此想来好像自己也应该跪下膜拜一下。
      


中唐  菩萨立像(临摹)   159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头束高冠,面向丰满曲眉秀目,肌肤凝润光洁,塑工精细,人物形态造型逼真、写实。菩萨上衣与下群分开穿着,衣裙表面都绣满花纹,虽有繁琐富丽之感,但却仍能通过简洁的衣纹和向下垂落的一带感觉到衣物的轻薄性及利落感,而且不同衣物的穿着也丝毫不影响对人物形体的塑造和表现。——《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





壁画
———————————————
北凉  伎乐天女(临摹)  275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北凉  尸毗王本生故事——割肉喂鹰(临摹)  275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描述佛祖前世的各种本生故事,是早期(北朝)佛教洞窟的最常见故事。


北魏  九色鹿本生故事(临摹)   257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隋  三兔飞天藻井 (临摹) 局部  407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拍摄时,通过角度的稍微变化,希望表达出飞天那种飞翔流转的动感。



初唐  西方经变图 临摹)局部  220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及至唐代,壁画故事从北朝各种多少显得过于悲惨的和超乎常理的本生故事,转变到各种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的经变图。中国雕塑史通常认为这也反映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不同,前者战乱频繁,后者则是中华文明最辉煌的和平盛世。



初唐  药师经变图 临摹) 跳胡旋舞之天女(局部)  220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初唐  乘象入胎(临摹)  329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初唐  阿弥陀说法图之局部:观世音图(临摹)   57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图(临摹) 局部  45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盛唐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临摹)  局部   130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中唐  反弹琵琶乐舞图(临摹)  局部   112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反弹琵琶,敦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之一。



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临摹)   局部   156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五代   五台山图 (临摹)   61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梁思成先生正是受此壁画启发,在五台山外围重新发现中国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西夏  水月观音图(临摹)  局部   榆林窟第2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元   密宗千手千眼观音(临摹)  北壁局部、南壁局部  003窟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又见敦煌|艺术的盛宴——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特展精品
      敦煌辉煌灿烂的艺术终结于元,此元代壁画可算是莫高窟的绝唱。



      记得在展览的最后,看到樊锦诗院长的一句话,内容大概是“我们这几代人奉献一生,只希望让敦煌的艺术能够保留得更长久一些”。不知为什么,这简单而又谦卑的一句话,却让我感受到许多悲壮的情怀。也许是刚带着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去完吴哥回来,对"美,总是走向废墟“有更深刻的体会。

      所幸的是近年在樊锦诗院长的大力推动下,“数字敦煌”取得卓越的进展,利用现代的数字技术使这些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这些精美的彩塑和壁画艺术有了长久保留的可能,也使文化、艺术有了更充裕的传承时间。


      1年半前曾到敦煌旅行,但彼时对中国雕塑、壁画全无了解,所关注的也只是壁画中的唐代建筑信息,可以说那时学到的并不多。
      去年再去了云冈、看了山西唐宋古建筑所保留的唐宋彩塑,慢慢对中国雕塑、壁画有了更多兴趣,也许莫高窟就是另一颗给自己种下”中华文化种子“,过年期间为此阅读了好几本中国古代艺术的书籍。更巧合的是在刚享受完一次吴哥建筑、浮雕艺术盛宴回来,又及时得知此展览的消息,恰好赶上最后展览的末班车,让自己能够再次领略到敦煌艺术的风采,这背后难道不是有种文化之“缘”在牵引?




相关书籍:
《中国雕塑史》                         梁思成先生
《美的历程》                            李泽厚先生
《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         王其钧先生
《中国艺术史》                         苏立文先生(Michael Sullivan)
《中国雕塑》                            汝信主编  犀然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相片:皆以被我称为“博物馆神器”的Nikon D700拍摄,镜头为Nikon 35mm 2D&Carl Zeiss  Planar 50mm F1.7。拍摄时,ISO800-1600,M档曝光观看曝光表减光1档左右,Raw格式后期拉光暗部。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雕塑、壁画之原版权属敦煌研究院所有,特此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