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一篇关于猫的习性的文章(决定养猫前,你需要知道的),观察自己家里的神兽,果然是靠谱。其中有一条是“喜欢趴在边界”,简直深有同感,家里那神兽不正是天天占着我床边的一角。看着他卷着身躯、在床角酣然入睡的姿态,突然让我想起了古建筑中的角石。
角石,是流行于辽宋金时期的官式古建筑中,在台基转角处的圆雕装饰,上面的图案通常为龙、凤、狮等等,在著名的我国第一部工程范例——《营造法式》一书中,有明确记载。但如今现存的实物已不多见,笔者纵贯山西的10日古建筑寻访之旅中(详见:【山西】古建筑巡礼:感恩总结篇),也只有幸在应县木塔看到被风化得不成样子的角石。另外,在两座仿辽、宋建筑中,也见到这种遵循古制的构件。
为什么角石(尤其是走兽类)的造型会与生活中可见的猫、狗休息时的动作如此相像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雕塑艺术,原本就是灵感源自生活的关系。古代匠师要见到这些猛兽,几乎是没有可能的。然而,这些猛兽的形象却传承了千年有余,这无疑解决了这些雕刻“该长成什么样”的问题。而解决了”长什么样“,接下来是不是要解决”要摆什么pose“,来使使雕刻的姿态更为生动。如此一来,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以它们的姿态作为参考,无疑是一个最低成本的参考。

家中神兽,小肥哥。很多时候,他卷着身体的姿态与下图的角石颇为相似。
应县木塔,塔基每个角都设有角石一只,只是实在风化得太厉害,所有角石的面目已不能辨别。

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外型比较清楚,细节全无。

武夷山的武夷名人馆是一座仿宋建筑,大殿的四角也仿制了角石。PS:武夷名人馆是近年旅行所见到的,仿制的比较用心的,值得推荐参观(反正不另外收费),感受一下宋代古建筑的模样。

大同华严寺寺的仿辽建筑——普照光明殿,台基四角仿制的角石。PS:大同华严寺的仿古建筑也是近年旅行所见到的,仿制的比较用心的。至于华严寺值不值得推荐,我想光是里面一座辽代遗构、一座9开间的金代遗构,就已经是古建筑爱好者不可不去的地方。
至于为什么要在建筑的台基边缘作这样的装饰?
私下猜测,除了装饰外,另一大作用可能是寄托镇宅保平安的愿望,就像后来民居住宅门前的也装饰有石狮等瑞兽一样。
角石装饰台基从什么开始?
用角石作为台基转角装饰是从何时开始,一般认为是源自辽宋时期,而且《营造法式》中有明确记载,同时国内古建筑中也有实物留存。但是,在五台县南禅寺中看到的画册,里面说”南禅寺保存有角石2块,石狮3躯,小石塔1座,皆为唐制“,不知道这个资讯所说是否属实。问过管理员角石现在在何处,被告知已经移交到山西省博物馆,但是我们后来在博物馆中,也没有看到。到底角石装饰始于何时,依旧是我心中的迷。
南禅寺画册中的角石,后悔没有用相机拍。
相关博文: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转载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