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14,我把在四川毕棚沟里捡的红色石头,归还到本属于它的自然环境,虽然地点换成了燕子沟的红石滩。
“在贡嘎山的燕子沟里,有一片面积巨大的红石滩。石头上的红色覆盖物,其实是一种地衣类生物”“地衣的生存要求空气清洁新鲜,特别是对二氧化硫非常敏感。因此到了首都机场,当高新宇从摄影包中取出那些宝贝时,石面上的第一已全部死亡,红色尽褪,与普通石块无异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6年特刊
每到一个地方旅行,自己对当地的纪念品兴趣总不大,反而很多时候喜欢拣一两块有代表性的石头。
2011年,在四川的毕棚沟,终于亲眼看到这种红色石头。在景区内少有人涉足的、海拔超过3600米的树林里,我带走了一块身材较为合适的红色石头,一方面留个纪念,另一方面也想看看要经历多长时间它会完全褪色。

这是红色石头的生存环境,背倚雪山,清溪做伴。

这一片少有人涉足的树林里,这堆颇有规律的红石中,我捡起了下面那块身材适中、单手可握的石头。
2011-10-28,我从自然里带走这块有生命的石头。图片摄于车上。
2011-10-30,回到广州,颜色褪去了一些,变成带有铁锈颜色的橙红。
2011-11-9,回到家里10天,红色已经大面积褪去。

2011-11-17,回到家里19天,捡到红石第21天,红色尽褪。

2011年的年底,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大学的好朋友说他明年暑假要骑川藏线,听到他这个想法,我马上决定和他一起去。回到家里,看着一直放在桌面,已经褪色的红色石头,我就决定半年后要取道海螺沟,把这块红色石头送回它原有的生存环境。
2012-8月,我和同学如约出发。
2012-8-14,终于见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著名的红石滩。我也终于把这块红石头放归到本属于它的生存环境,而且这里比起毕棚沟,有更多的兄弟姐妹陪伴。

俯瞰燕子沟的红石滩,可惜当日云雾缭绕,看不到背后的蜀山之王——贡嘎雪山
后记
由于同伴们选择陪我走这段路,而我事前搜索资料也不够认真,没想到从磨西到雅家埂,有40多公里的上坡路!加上晚出发,路上拣的一位小伙伴又有轻微的高反,不得不大大增加休息的时间,导至在将接近雅家埂的几公里,时间已经到了晚上7点。而此前,我们的行李又被热心的广东自驾游同乡先拉了去康定。
此时雪雨交加,饥寒交迫,天色已晚,而我们骑了50多公里后,已经精疲力竭,而距离目的地还有一个垭口和20多公里的下坡。那是第一次,真切感觉到我们会有生命危险。
所幸,此时有一辆空的小面包上来,我们毫不犹豫的截下来,让师傅送我们到康定。虽然破了不搭车的戒,但两年后回忆起来,依旧觉得这是正确的决定。
这一天
我把大自然之物归还于自然。
同伴不适,需要更多时间休息,我们毫不犹豫的陪着等待。
面对危及生命的情况,选择对大家生命负责的方案。
相关文章: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转载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