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2014-04-23 09:56:34)
标签:

茶道

读书

文化

分类: 讀千卷書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这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 ,绝对是初接触茶文化者的入门好资料!

  遇到这本杂志,可算是一种很好的书缘!在图书馆杂志区随便翻阅时,偶然所得,当时正好在看关于茶道的书,借回来后,却发现这是一本比图书馆书架上9成关于茶的书都要好的杂志!好到让我在图书馆借阅归还后,又迫不及待在网上买了一本收藏。
  此前已看过几本,大概对中日饮茶历史有一点基础的认识,而翻开杂志,本期主题的首篇就通过采访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廖宝秀女士,凝练的介绍了茶的历史。随后,关于宋、明、日的茶文化又相继结合了古画、器具、人物、茶室空间等等,图文并茂的作出介绍,让读者可以较全方位的了解茶历史与文化。尤其喜欢杂志的中后部分,大篇幅的分别对日本、台湾、大陆的茶道传承人、茶器具制作者等的人物采访文章,从中可以感受茶之道中的思想、人文与境界。这本杂志绝对是初接触茶文化者的入门好资料!
  
  对于自己,这本杂志有趣的是似乎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茶事”给梳理、联系起来。
  作为潮汕人的后代,自小接触工夫茶,但平时的生活中,给我的感觉就是喝茶已是潮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无非是吃完饭消消滞、聊天时润润口,以我观察和记忆中所看到的茶话,连聊天的话题都经常是琐碎之事(如谁谁谁怎样赚钱、赚了多少钱)、本身就极少涉及文化(不仅限于茶),何谈传承工夫茶的文化。因此,家长跟我说要学工夫茶,好将来招呼朋友,我总是提不起劲,大概就是因为一来从小生活在广州,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无此习惯;二来就是日常生活所见,“吃”工夫茶的人虽多,却很少能让你从中感受到茶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吸引力。

  近两年作为旅行记者,有缘到各大博物馆看到各种古茶具、甚至直接在景区接触到茶园。印象最深莫过于武夷山、福建省博物馆,以及法门寺地宫博物馆。
  看过武夷山峭壁上那三棵真正的大红袍,陆羽所说的“野者上,园者次”,也会更能理解杂志中,台湾紫藤庐的主人周瑜为什么对福建、云南的古茶园为追求眼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滥用农药、不再遵循自然的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无力回天之感。
  关于宋代的斗茶文化,则是去年在福州参观福建省博物馆,看到那些建窑茶盏时留下的印象,当时还不知道,原来宋代的茶文化、禅文化才是对日本茶道形成有着主要的作用,而且对如今日本对建窑的茶盏依旧奉为至宝。
  在法门寺地宫博物馆,看着那套著名的唐代宫廷茶具,根本难以和平时的工夫茶饮法联系上,最近通过看书才知道原来那时候喝的茶的形态,和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所用器具也有很多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四川蒙顶山,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发源地。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武夷山的大红袍,诠释什么是天地风雨所滋养的自然之茶。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福建省博物馆对建盏的介绍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福建省博物馆的建盏藏品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江西省博物館 宋代注碗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法门寺地宫博物馆,唐代茶碾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博览茶之史、器、人、道
  广东省博物馆,茶文化特展之潮州工夫茶的茶炉



  看这本杂志的期间,正好有几天脾气和耐性不太好,数次因买东西等不耐烦与陌生人有点小口角,当再一次看到“一期一会”精神,遂惊觉应反省自身。无论是陌生人、朋友,还是家人,相遇、相聚的这一刻都是一辈子中唯一的、无法重来的一刻,难道不应该尽量保有一种敬意、彼此尊重、珍惜可能是唯一的相遇?后又联想到从事过的两份工作,无论是涉及顾客服务,还是旅途中的萍水相逢,谨记“一期一会”的精神都能够让我更好的体验这些缘分。这是读这本杂志,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章: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网站转载请征得本人同意。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