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义(二)中10篇小说综述(上)

(2013-11-21 09:51:41)
标签:

高中语文阅读计划

花匠头目的故事

莫泊桑小说散步

月光

脾气暴躁的人

分类: 读书札记

讲义(二)中10篇小说综述(上)

 

1、悠哉游哉【德】伯尔

游客和渔夫代表了两种生活态度:对生命的理解不同,各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以及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从文中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显然认同渔夫的人生态度:自满自足,悠闲自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写作手法: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

 

2、在桥边伯尔

这不是一篇爱情小说,“我”并不认识每天从桥上走过两次的那位姑娘,那位姑娘更不知道“我”的存在。爱情并没有发生,连单相思都算不上。我对姑娘的喜爱只是表明我对情感生活的渴望。情感生活是人的生活的核心所在。“我”的工作是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这个工作枯燥、乏味、机械、简单、重复、无聊,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和价值,但为了糊口,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做。“我”不想成为工具、机器、数字和方程式,我要成为“人”,恢复我作为人的身份,抗拒沦为机器的现实。“我”有时故意数错也是出于这种抗拒。“我”不把那位姑娘数进去,同样是对数字化和程式化的生命的抵制。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和心理描写。

 

3、月光【法】莫泊桑

马理尼央长老对爱情态度的转变是小说的高潮,也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思考一个问题,长老的转变是否有点突兀?文中有没有伏笔和依据?

精彩点拨:长老对女人和爱情的诅咒和憎恨恰恰是一首女人和爱情的颂歌。

写作手法: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4、散步【法】莫泊桑

主人公勒腊老爹是一个平凡的小职员,一辈子过着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生活。

文中说:“他的生活没有变化,没有波动,也几乎没有希望。每一个人心上怀着的梦境想象力,在他的凡庸志愿里从没有得以发挥。”这后一句翻译得不够好。什么叫“梦境想象力”?其实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当然是与现实相对的,是不同于现实的。不同于现实的东西或状况怎么想得出来呢?这就需要想象力。是人都有想象力,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动物只能生活在直接的现实中,生活在此刻和当下,没有对过去的记忆和加工,也没有关于未来的构想和设计。人却可以同时生活在间接的和虚拟的现实中,人可以经由想象来反抗现实,当然也可以用行动来反抗现实,但行动是建立在想象(观念)基础上的。为什么要反抗现实?因为现实是可怕的。可怕到什么程度?可怕到当你认识到而又无力改变时,还不如死掉。勒腊老爹最后的自杀就是这个原因。

阅读这篇小说,思考问题:

1)勒腊老爹四十年都过来了,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天要自杀?在散步的过程中,勒腊有什么新发现?他的内心出现了什么变化?

2)勒腊的生活实际上也是我们绝大多数芸芸众生的生活,我们怎么办?

3)比较《在桥边》中的“我”,他们反抗现实的原因和方式有什么不同?

写作手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5、摘自脾气暴躁的人的札记【俄】契诃夫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青年,但最终无所作为,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问题:没有人不想有所作为,但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却很少。为什么?

回答:从这篇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我认为主人公最大的问题是,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和为什么。

比如说,“我”打算撰写一篇学位论文,题目是《狗税之过去与未来》。

决定撰写一篇论文有很多原因和理由,你的理由是什么?(1)凭藉这篇论文获得学位;(2)显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才学;(3)表明我是一个有“重要”的事情可做的人;(4)表明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5)对这个课题本身有兴趣有思考并且认为它是重要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在这些理由中,只有最后一条是做这个事情本身的最内在的和最坚决的动力。如果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要去撰写论文,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一定会克服任何障碍去完成这件事情。

再比如说,日食那一天,“我”要求大家观察、记录、测量相关数据,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作出重大有益的贡献”。对这件事,我们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追问。追问的结果,我们发现,尼古拉可能只是想借此表明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学问有头脑的人罢了。他自己也说,“我是一个严肃的人,我的头脑喜欢哲学……我跟姑娘啦,爱情歌曲啦,月亮啦之类的蠢事是根本无缘的。”“我”为什么把这类事情看作是蠢事而不屑一顾?尼古拉的理由可能是认为这类事情显得很低级、庸俗和无聊,而不愿意在这些蠢事上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他有“重大而有益的”事情要做呢。然而,我们不知道他的“重大而有益”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倒是看到他为“姑娘啦,爱情歌曲啦,月亮啦之类的蠢事”忙得团团转。从“被恋爱”到“被结婚”,尼古拉可谓顺风顺水,高歌猛进,成功地迅速地华华丽丽地变成了自己最憎恨的、最讨厌的、最看不起的人。

写作手法:心理描写和讽刺手法

 

6、花匠头目的故事【俄】契诃夫

花匠头目是一个“聪明的、善良的、人人尊敬的人”,“他的神情异常尊严傲慢”,“他听不得反驳,喜欢人家严肃专心地听他讲话”。他固执地认为,人永远比物重要,在刑事审判中应该相信人胜过相信罪证、物证、言词。他说:“上帝看到大家相信人是上帝的形象就高兴,如果大家忘记了人类的尊严,把人看得连狗都不如,上帝就伤心。”每逢法庭宣告“无罪”的时候,他说,“我并不为道德担忧,也不为正义担忧,正好相反,我倒感到愉快”。

我认为花匠头目要说的主要不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是惩罚和宽恕,哪一个能更好地重建道德(的根基)和正义?

惩罚和宽恕谁更难?宽恕更难。谁更重要?宽恕更重要。法律和道德,谁更难?道德更难。谁更重要?道德更重要。但是,道德不能替代法律,宽恕也不能取代惩罚,这是没有疑问的。

花匠头目讲的那个故事(一个大好人突然死亡,而嫌疑犯被宣告无罪释放)只是想表明:“当心啊,可别弄错,是啊,有的时候罪证也靠不住!”

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故意渲染了“罪证”的确凿可信,是为了更好地表明,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无论是法官和陪审员,还是小城居民都同意作出无罪判决,可见他们对人的信心——“人不能堕落得这么深!”——这种信心是多么的可贵。我的问题是,如果你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实,“罪证”并不是那么确凿可信。请从文中找出这些不可信的地方。

2013-1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